红网时刻新闻11月11日讯(通讯员 朱芙蓉 裴翌尧)入冬后,气温持续下降,人体血管会发生适应性收缩,这不仅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一种被称为“眼中风”(视网膜血管阻塞)的眼科急症也进入高发期。
那么,什么是“眼中风”呢?如何防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姚小磊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两类血管阻塞均为突发、无痛
“中风”,是指的局部血管的栓塞或者出血,人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中风”。而“眼中风”就是指的眼球的主要供血血管——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堵塞。
视网膜如同照相机的底片,需持续充足供血,一旦出现血管堵塞,会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视觉功能迅速受损。具体来看,又分为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动脉阻塞一旦发生,病情极为凶险。因供血主干道突然中断,少数患者发病前有短暂视物模糊、黑矇且快速恢复的预警信号。其典型表现为:突发无痛性视力急剧下降,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视力大幅衰退,严重者仅存光感或完全失明;视野缺损,感觉眼前某区域突然变暗,如窗帘遮挡。
视网膜静脉阻塞则更为常见,回流血管受阻引发眼底“淤血”和渗漏,表现为:突发性视力下降或模糊,程度不及动脉阻塞急剧;视物变形,看直线时感觉线条弯曲;视野中出现固定黑影,且不移动;视物变暗,眼前似蒙一层毛玻璃,色彩暗淡。
这两类血管阻塞的共同特点是突发、无痛,部分患者因无疼痛感易误判为“疲劳”,延误就医风险极高。
为何入冬后 “眼中风”高发?
为何冬季是“眼中风”季节?医生介绍,这与入冬后血管“热胀冷缩”、血液“变黏稠”,以及因昼夜温差加大导致血压“过山车”等因素有关。
血压波动加剧,冲击血管内壁斑块,可能使其脱落形成血栓,堵塞眼底细血管;而体内水分不足也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动不畅,加大血栓形成风险。
医生提醒,中老年人群、“三高”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吸烟者、青光眼患者等五类人群在入冬后,尤其需要防范 “眼中风”。
预防“眼中风”关键在于“治未病”
医生建议,应对“眼中风”,需建立“防、识、治”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科学规避风险。
首先,未病先防,养生为重。建议冬季外出重点做好头、颈、足保暖,日常用温水洗脸,避免冷水激惹血管,同时配戴护目镜减少寒风对眼部刺激。
“三高”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眼底检查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饮食方面遵循“秋冬养阴”原则,多食银耳、百合、山药等滋阴食材,搭配黑木耳、山楂等活血化瘀食物;忌口生冷、油腻食物,保证每日充足饮水,戒烟限酒。
运动时间以午后阳光充足时为佳;避免突然发力、憋气等行为,防止血压骤变。
其次,抓住预警,争分夺秒。“眼中风”最典型的信号是突发性、无痛性的视力骤降,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警觉。
再次,黄金时间,中西结合。发病到救治间隔越短,视力挽回希望越大,视网膜缺血缺氧超过90分钟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害,出现症状需立即前往有眼科急诊的医院,切勿等待观望。
来源:红网
作者:朱芙蓉 裴翌尧
编辑:戴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55/154241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