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气温骤降,血压“警报”拉响!老年朋友请收好这份“稳压”攻略
2025-11-13 14:38:46 字号:

气温骤降,血压“警报”拉响!老年朋友请收好这份“稳压”攻略

红网时刻新闻11月13日讯(通讯员 张冰瑶)随着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变大,不少老年朋友发现,原本在夏天控制得不错的血压开始“蠢蠢欲动”,悄悄升高。今天,湖南省康复医院医生就来和大家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并送上一份实用的冬季“稳压”全攻略。

为何秋冬季节血压好像“坐”过山车?

1.气温的“热胀冷缩”效应

我们的血管就像富有弹性的橡胶管。夏天天气热,血管会适度扩张,以帮助身体散热,血流阻力减小,血压自然相对较低。而到了秋冬季,气温骤降,寒冷会使血管收缩、变窄,以保证身体核心温度不流失。同样的血流量要通过变窄的血管,压力势必增大,血压也就升高了。

2.出汗减少,血容量增加

夏季炎热,人体通过大量出汗来散热,身体水分和盐分流失较多,整体血容量相对减少,有助于血压稳定。而秋凉冬寒,出汗锐减,如果不相应调整饮水和生活习惯,体内的血容量会相对增加,如同给循环系统增加了负担,从而推高血压。

3.“贴秋膘”的饮食陷阱

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人们倾向于在秋天摄入更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来抵御寒冬。如果不加节制,摄入过多的钠盐(咸菜、酱料等)和脂肪,不仅会增加血容量,还可能加重血管负担,导致血压上升。

4.温差大,身体“应激”反应

秋冬更替,昼夜温差大,早晚凉,中午暖。这种频繁的温度波动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分泌更多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也会引起血压的波动和升高。

老年人血压升高的潜在风险

1.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秋冬季节,血压波动较大,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可能没有足够的“反应速度”来应对这些变化,容易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2.血液循环不畅

老年人如果血压控制不当,容易导致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出现四肢冰冷、手脚麻木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3.肾脏负担加重

高血压还可能对肾脏造成伤害。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毒器官,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管受损,从而影响其正常排泄功能,甚至可能引发肾衰竭。

冬季稳压,记住这“四驾马车”

第一驾:智慧穿衣,保暖是第一要务

不要一件厚衣穿到底。建议采用多层穿搭,如内衣、毛衣、外套。这样可以根据温度变化随时增减,避免在温差大的环境中身体经历“冰火两重天”。尤其要保护好头部、颈部和脚等血管丰富的部位,一旦受凉,会引发全身血管反射性收缩。早晚出门戴顶薄帽、穿好袜子是简单又有效的稳压措施。

第二驾:清淡饮食,巧吃胜过“贴秋膘”

每日食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下。警惕“隐形盐”,如酱油、味精、咸菜、加工肉制品等。做菜时多用醋、柠檬汁、香料来调味,减少对盐的依赖。多吃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如香蕉、橘子、土豆、菠菜等。钾能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钠,有助降低血压。改变“贴秋膘”就要大吃大喝的观念,以清蒸、白灼、炖煮代替油炸、红烧,减少脂肪摄入。

第三驾:合理运动,时机很重要

清晨6-9点是人体血压的一个自然高峰,加上气温较低,此时剧烈运动风险较高。建议将锻炼时间安排在上午9-10点后或下午4-5点,温度相对适宜。推荐快走、太极拳、慢跑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以微微出汗、感觉舒适为度,切忌盲目追求强度和量。运动前充分热身,让血管有个适应过程。

第四驾:严密监测,遵医嘱用药

每天在固定时间如早起后1小时内、晚上睡前测量血压,并记录下来。这不仅能让自己心中有数,更是医生调整用药方案的重要依据。发现血压升高,千万不要自己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由医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和监测数据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秋冬血压波动,可能只是暂时需要微调,切莫慌张。

心态平和,是“降压良药”

冬季草木凋零,容易让人产生悲秋之感。情绪波动、焦虑、激动都会引起血压骤升。老年朋友可以多培养兴趣爱好,如听听戏曲、养花弄草、与老友聊天散步,保持心情愉悦和心态平衡,这本身就是一剂效果卓著的“降压药”。

来源:红网

作者:张冰瑶

编辑:李雅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