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3日讯(通讯员 张许霞)耵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耳屎”,是外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的物质,能保护耳道、阻挡灰尘和细菌,属于耳朵的“天然卫士”。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耳道狭窄、皮肤娇嫩,耵聍容易积聚结块,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甚至引发不适。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医生来介绍一下儿童耵聍栓塞的科学应对方法。
做好这几点,减少耵聍栓塞风险
坚决不“乱掏耳朵”:成人的棉签、挖耳勺、发夹等工具,对孩子娇嫩的耳道和鼓膜来说极具危险性,不仅可能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还可能划伤耳道皮肤、戳伤鼓膜,引发感染或听力损伤。其实,健康儿童的耳道有自洁功能,耵聍会随着说话、咀嚼等动作自然脱落,无需主动清理。
避免耳道进水“泡软”耵聍:洗澡、洗头时,可用干净的棉花球轻轻堵住孩子耳道口,防止水流进耳道。若不慎进水,可让孩子侧躺,进水的耳朵朝下,利用重力让水自然流出,或用干棉签轻轻擦拭耳道口残留水分,切勿深入耳道吸水。
控制“诱发因素”:如果孩子有外耳道炎、湿疹,会导致耵聍分泌增多,需及时治疗原发病。避免让孩子长时间戴耳机、耳塞,减少对耳道的刺激,防止耵聍排出受阻。
不盲目使用“软化剂”:没有医生指导,不要随意给孩子用滴耳液软化耵聍,使用不当可能刺激耳道皮肤,甚至引发过敏。
观察耳道“异常信号”:平时可在光线充足处,观察孩子耳道口是否有明显耵聍结块、耳道是否红肿,若有异常及时留意,不自行处理。
发现栓塞,及时就医科学处理
选择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器械(耳内镜)观察耳道情况,判断耵聍栓塞的位置、大小和硬度,避免盲目操作带来风险。
科学处理方式:如果耵聍较软、体积不大,医生会用耵聍钩、专业吸引器直接取出;若耵聍较硬、结块严重,会先开具儿童适用的软化剂如碳酸氢钠滴耳液,指导家长在家给孩子滴用3天左右(每天3~4次,每次1~2滴),待耵聍软化后,再到医院用生理盐水冲洗或吸引器取出,整个过程温和、安全,不会损伤孩子耳道和鼓膜。
拒绝“偏方”和“暴力操作”:不要用指甲、棉签、挖耳勺强行挖取,也不要用“灌醋”“滴香油”等偏方软化耵聍,这些做法可能引发耳道感染、鼓膜损伤,加重孩子不适。
术后护理和定期观察
术后短期护理:取出耵聍后的1~2天,避免孩子耳道进水,洗澡、洗头时都需要做好耳道口防护,不要让孩子抓挠耳朵,若医生开了消炎滴耳液,需按医嘱规律使用,观察孩子是否还有耳疼、耳闷等不适。
定期观察,无需“常规复查”:对于没有特殊情况的孩子,无需定期到医院清理耵聍,家长平时可每月观察1次孩子耳道口情况,若发现耵聍较多但未堵塞耳道,无需处理;若再次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及时就医。
特殊情况重点关注: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有外耳道湿疹、经常感冒流鼻涕,或有听力发育迟缓等问题,建议每3~6个月带孩子到耳鼻喉科做一次耳部检查,同时排查耵聍栓塞等问题,保障耳朵健康。
来源:红网
作者:张许霞
编辑:马婉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57/154293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