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当“不配合”遇上不放弃 八旬认知障碍老人告别胃管重享进食尊严
2025-11-24 11:04:52 字号:

当“不配合”遇上不放弃 八旬认知障碍老人告别胃管重享进食尊严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4日讯(通讯员 王丽芳)多病共存与治疗的“不配合”,是导致许多阿尔茨海默老人的康复之路尤为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身患脑梗、阿尔茨海默病及骨折等多重疾病的老人李桂芝(化名)便是如此,因一身多病且配合度低,她辗转多家医院,治疗进程却仍旧缓慢。在家属与三真康复团队的共同坚守与不懈努力下,情况才悄然发生转机。近日,李奶奶终于“摘”下了鼻饲管,重享经口进食的乐趣与尊严。

不放弃就有希望,阿尔茨海默伴脑梗老人的胃管移除之路

82岁的李奶奶的住院康复之路,始于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梗塞。虽然就医及时,但因病情复杂,李奶奶遗留了诸多中风后遗症。此后,她辗转于多家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但因“不能配合治疗”,康复进展极其缓慢,只能长期卧床,连吞咽都不能,依赖鼻饲管进食。雪上加霜的是,住院期间,家属一次转移时失误又让她遭遇左股骨颈骨折。

在李奶奶的吞咽障碍治疗上,三真康复治疗团队也同样深感棘手。“每次尝试喂食或口腔训练,她都特别抗拒,焦躁得厉害。”康复治疗师回忆,由于严重认知障碍,李奶奶无法理解训练的意义,对口腔接触类操作表现出强烈抵触,再加上骨折后活动受限,家属担心她不适,曾一度要求暂停吞咽训练,这无疑又影响了李奶奶的康复进度。

但康复团队从未放弃重启李奶奶的“经口进食”能力。“即使认知功能障碍,身体的肌肉记忆和进食本能是可以唤醒的。”康复团队多次与家属沟通,解释吞咽康复的必要性和康复措施,终于得到了家属的同意和配合。

在营造一个安静舒适、让李奶奶能放松的训练环境后,以“循循善诱”为策略,在保证摄食安全的基础上,配合吞咽治疗手法,治疗师展开了各种尝试:用沾有李奶奶喜爱的食物味道的棉签轻轻擦拭她的嘴唇和口腔,反复引导她品尝;让护工和家属在她面前愉快进食,进行视觉与嗅觉的刺激等等。

渐渐地,从需辅助张口到食物到嘴边时自己张口,从刚开始食物入口后吐出来到后来直接咽下去,从用注射器喂食慢慢转换成用勺子喂食……重启吞咽治疗1个多月后,李奶奶终于成功拔除胃管,一旁的家属们惊喜又感动,不停地道谢。奶奶的女儿说:“自从她顺利地吞咽后,眼睛里好像有光了,我感觉她又会对我笑了。”

拔管半个月后,治疗师进行了回访。家属兴高采烈地表示,李奶奶比之前插着胃管的时候长胖了2斤,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情绪也有好转,“还好当时相信了你们,没有放弃!”

为何恢复“经口进食”如此重要?

胃管是脑卒中(中风)吞咽障碍患者保证营养摄入、维持身体机能的重要方式。然而,这根“生命线”若长期留置(4周以上),则可能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风险。

“长期留置胃管会破坏消化道正常生理环境,增加胃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可造成咽、腭、舌肌出现失用性萎缩,使患者原本可能尚存的吞咽功能退化。”长沙三真康复医院梅溪湖院区康复治疗部主任、副主任治疗师肖湘指出。此外,长期依赖胃管还会引发心理层面的问题——患者因无法品尝食物而影响情绪和生活质量,部分人也会因胃管带来的形象改变感到羞耻与不便,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阻碍整体康复进程。“因此,尽快恢复经口进食,远不止是满足口腹之欲,它更关乎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进展,以及人格尊严。”

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同时,科学的康复治疗成为部分严重吞咽障碍患者尽早恢复经口进食的关键所在。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合并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而言,拔除胃管、恢复经口进食的挑战往往更为艰巨,康复过程可能是一场“持久战”。

“这类患者由于认知功能下降,配合度低,康复进程常常缓慢且容易反复。”肖湘强调,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科学方法与人文关怀并行,一方面康复方案要“量体裁衣”,且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馈不断调整优化,一方面也离不开照护者持久的耐心与细致的支持。“生命的韧性和身体的潜能常常超乎我们的想象,即便是如李奶奶这类多病共存且不能较好配合治疗的患者,通过持续的努力,恢复正常进食也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

来源:红网

作者:王丽芳

编辑:周曼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