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5日讯(通讯员 柏满云 刘春霞)一口热饭、一碗热汤,这是多数人触手可及的幸福,但对夏阿姨(化名)而言,却曾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夏阿姨罹患运动神经元病,病症逐步侵蚀身体控制权,从四肢无力到无法行走,从吞咽艰难到丧失自主进食能力,她的世界在病痛中不断收缩。
因为长期卧床住院,夏阿姨体重仅30公斤,骨瘦如柴。“她总盯着我们的饭碗看,自己却咽不下去,只能默默掉眼泪……”家属的叙述里,满是藏不住的心疼与无奈。
为解决夏阿姨的“吃饭”难题,家人带她来到长沙市第四医院普通外科二病区。接诊的贺斌副主任医师在详细评估后,建议开展“经皮胃造瘘术”为夏阿姨打通营养通道。这项微创手术通过在胃壁建立“人工通道”,直接将营养液注入胃中,不仅能解决营养问题,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因夏阿姨长期卧床、极度消瘦,呼吸肌已受疾病累及,对肌松药异常敏感。若按常规全麻进行,术后极可能出现拔管困难,呼吸功能将面临严峻挑战。
“这台手术的麻醉,就像在钢丝上找平衡点——既要保证患者‘睡得安全’,又要让她‘醒得顺利’。”麻醉手术科副主任谭红保坦言,“这非常考验麻醉医师的技术与勇气。”
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会诊。普通外科、麻醉手术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营养科专家齐聚,共同为夏阿姨制定手术方案:普通外科团队术中在胃镜下定位穿刺部位,实施精准穿刺,控制手术时间;麻醉手术科则制定“无肌松全麻方案”,患者在入睡后接受气管内喷雾表面麻醉,术中依靠吸入麻醉维持,呼吸机采用SIMV模式以减少人机对抗,全程不使用肌松药。
手术台上,麻醉团队精准操作,一步步化解风险;外科医生在胃镜引导下迅速定位、穿刺,全程仅用20分钟,一条崭新的“生命通道”成功建立。当夏阿姨在手术结束后缓缓睁开双眼,自主呼吸平稳有力时,在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术后第一天,家属小心翼翼地将温热的营养液通过新置入的胃造瘘管缓缓注入时,夏阿姨笑了。家属哽咽着说,这是近半年来,老人第一次笑。
对于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而言,“能吃饭”不仅关乎营养,更是生命尊严与生活希望的维系。这条胃造瘘通道,不仅化解了营养危机,也为夏阿姨后续的康复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这场与疾病较量的“生命保卫战”中,该院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个体化的精准施治、以及对患者生命质量的不懈守护,共同织就了一张温暖而坚韧的网,托住了患者“好好吃饭”的平凡愿望。
来源:红网
作者:柏满云 刘春霞
编辑:李雅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69/154561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