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奇峰架“医”梁,张家界深化医改让老百姓有“医”靠
2025-11-03 18:10:30 字号:

奇峰架“医”梁,张家界深化医改让老百姓有“医”靠

红网时刻新闻11月3日讯(通讯员 谭小林 林成军)当公立医院改革如火如荼之时,山区群众如何共享健康红利?张家界持续推进医疗卫生城(县)乡一体化改革,高位统筹建机制、财政托底强保障、三医联动破顽疾、优质资源沉到底,不仅让偏远山区的村民在家门口能看上好医生,还为医疗资源薄弱地区趟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惠民之路。

武陵源区中湖乡的向老伯没想到,自己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做了X光检查,片子通过远程系统传到了60公里外的张家界市人民医院,仅不到2分钟,就得到市人民医院专家在线出具的诊断报告。“要是以前,我得坐车颠簸大半天进城看专家,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省心省力还省钱。”

 向老伯便捷就诊体验的背后,是张家界市城(县)乡一体化改革的探索成果。作为以旅游业为支柱、医疗基础薄弱的山区城市,张家界近年来直面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在医保控费、分级诊疗、村医保障等难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改革,形成了“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山区医改路径。

2月24日,全市医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桑植县召开。对全市医改工作再动员、再部署,高位强力推进医疗卫生城(县)乡一体化改革走深走实。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舒行钢,副市长陈瑜出席会议并讲话。微信图片_20240223173841.wm.jpg

张家界市医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桑植县召开,推进医疗卫生城(县)乡一体化改革走深走实(资料图片)

高位统筹,改革一盘棋推动制度落地

面对“九龙治水”的改革协调难题,张家界市委市政府敢于担当、大胆创新,在全省率先实施医疗卫生城(县)乡一体化改革,选择“头雁领飞”。

“市委、市政府将医改工作作为重点改革任务,每年专题研究医改工作不少于2次并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实施高频调度,持续跟踪督办。”张家界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改革需要,经市委深改委会议专题研究同意及时调整市医改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改革“一张蓝图绘到底”。近几年来,全市形成了以《关于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城(县)乡一体化改革的意见》为核心的30多份配套文件,构建了医改政策落地闭环。

在强有力的高位推进机制下,改革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挂图作战——有力保障各项改革举措及时推进。目前,桑植县总医院已平稳高效运行,慈利县总医院和市医疗集团基本建成“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四个共同体,实施医保总额打包付费,建立统一管理、同质化服务等体制机制,医保与医疗机构从博弈走向共赢。市人民医院的信息系统延伸武陵源区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远程诊疗和总会计师制度等精细化管理措施相继落地。

托底强基,财政保障让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属性

公立医院发展长期受困于经营压力。张家界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为“政府办医”筑牢根基。

2024年创新出台《政府投入保障清单》,将医疗集团(总医院)书记、院长及总会计师年薪纳入同级财政保障范围。“这让管理者真正代表政府办医、管医,不必为‘工资’纠结于创收。”一位医疗集团院长如是评价。

针对乡镇卫生院财政保障难题,张家界还推动各区县全面落实乡镇卫生院“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政策,保证基层机构“有人办事、有钱运转”。

公立医院债务曾是压在管理者心上的巨石。对此,张家界多部门联动发力——市政府连发三份文件明确化债边界,开展债务化解专项行动。全市公立医院资产负债情况得到有效控制,负债率呈下降趋势。

“把医院从经营焦虑中释放出来,医生才能安心看病,院长才有精力谋发展。” 张家界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5月30日,张家界市医疗集团揭牌仪式在市人民医院举行,副市长陈瑜,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医院院长姚媛贞及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等主要负责人参加揭牌仪式,张家界市医疗集团武陵源区分院也同期揭牌。851afb07316b6fd5cbd5422301a1a78.wm.jpg

张家界市医疗集团揭牌仪式在市人民医院举行,张家界市医疗集团武陵源区分院也同期揭牌(资料图片)

三医联动挤出虚高药价,医保基金从“支付”变“购买”

在医保、医药、医疗的协同改革中,张家界动真碰硬。

挤药品水分,1.3亿让利百姓。药品采购领域,该市打出组合拳:市政府主导推动“四个统一”的药品采购改革,将目录从7000余种压缩到1300种,砍掉大量“万能药”“神药”;实施以市为单位的联合竞价议价,药价平均降幅超10%。改革后,全市每年节约药费支出约1.3亿元。“让群众明明白白治病、少花钱买好药。”医保部门负责人如此定位。

医保支付转向“价值医疗”。针对医疗服务领域,张家界市全面推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制度。通过将医保资金整体打包预拨给医疗集团(总医院),建立“钱随人走、结余留用”的激励机制,倒逼医院主动控费、下沉资源、做实分级诊疗、做优公共卫生服务等。今年8月,仅慈利县医院集团一项数据分析显示,患者自付费用同比下降12%,五类慢性病规范管理高达100%。

2023年,该市率先实现DIP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通过“打包+病种”组合式支付模式,引导医院提升服务质量和医保资金使用效率,医保资金由年年不足转向结余。

“三医联动就像推磨盘——三股力量要协调发力才能磨出好面。”一位从事医保工作二十年的干部感慨道,“张家界在药品采购、支付改革上的突破,实现了医患保三方共赢。”

2月2日,张家界副市长陈瑜一行深入永定区沅古坪镇中心卫生院,查看市中医医院与沅古坪镇中心卫生院医共体建设试点、救治能力、学科建设及规划等情况,调研指导永定区医改。微信图片_20240223162142.wm.jpg

调研组深入永定区沅古坪镇中心卫生院,调研指导永定区医改(资料图片)

资源下沉,为县乡医疗机构“强筋健骨”

如何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了病、看得好病”?张家界以三大举措打通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

远程医疗:一根网线接上“云端专家”。在桑植县总医院远程诊疗中心,影像、心电等实时诊断、处方实时审核已成常态。武陵源区借助市人民医院信息系统,开通远程心电、影像超声等诊断服务,同时实现院前急救远程指导。“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新模式让检查结果互认,也让偏远山区共享三甲医院资源。桑植县总医院中心药房、审方中心建成运行,有效解决基层药品短缺、药学人员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受到省卫生健康委肯定。

人才驻点:专家“驻村”强队伍。为破解基层人才荒,张家界建立“骨干下沉”激励机制——推动县级医院骨干下沉到乡卫生院担任执行院长,设立工作室带教基层医生。市人民医院定期派出24名专家团队轮流驻点帮扶武陵源区人民医院,带动该区医院新建急诊科,多项技术实现“零突破”。

资金投入:县域次中心提能级。在设备更新上,张家界重点补缺硬件短板。桑植县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陈家河、官地坪等县域医疗次中心,增设CT机等设备,开设儿科、康复科等科室。“家门口就能做CT检查,还有康复服务,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陈家河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说,该院门诊量同比增长34%。慈利县人民医院为阳和镇卫生院配备移动CT、开设血透中心,获得患者普遍赞扬。

村医改革,筑牢乡村健康“网底”

村医是基层医疗的“神经末梢”。张家界借鉴桑植经验,推行乡村一体化改革。

桑植县率先试水“村医改革252工程”,将252个村卫生室整合为188个网格服务点,对村医进行等级评定。一级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实行“乡聘村用”和五险保障。改革后,该县村医年均收入从28000元提高至68000元,该县村医岗位由无人问津到10人竞争1个岗位,让村医岗位成为香饽饽。

“以前收入低、没保障,连自己都养不活。现在有财政托底,收入稳定还能进编制,自然愿留基层。”一级村医熊医生情不自禁地对笔者说。

2025年,张家界市出台措施在全市推广村医改革,各区县基本完成村医等级评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桑植经验已被湖南省吸纳为医改新举措。

微信图片_20251103161444_1133_704.wm.jpg

全市紧密型医共体中心药房、审方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议在桑植县举办(资料图片)

山区的医改答卷,为全国探路

“张家界医疗卫生城(县)乡一体化改革实践表明,山区百姓完全能在本地共享优质医疗”。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专家评价该改革时指出,“其创新在于系统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投入、机制创新的发展生态链”。

改革并未止步。目前,医疗集团(总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薪酬制度改革还需进一步完善,药品耗材挤水还有空间等,但张家界的阶段性成果已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医保总额打包释放了控费效能、药品集采压缩了灰色空间、村医改革稳住了基层根基……

当改革的阳光穿透山峦叠嶂,照亮每个村卫生室的诊断桌;当武陵源区的村民拿起手机就能向市人民医院专家问诊;当桑植县的村医拿着财政保障的工资说“我要扎根山区”;一张家界的医改卷上,最终落笔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千家、万户“看病不再难”的民生温度。

未来,这座山城的医改实践将持续向纵深化探索,为全国医疗资源薄弱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健康路径”。

来源:红网

作者:谭小林 林成军

编辑:周曼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