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医改 长沙一直在路上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邓桂林 胡勇 编辑:周曼 2020-11-23 09:20:35
时刻新闻
—分享—

5fbac0dd89dc0_watermark1.jpg

长沙市第一医院医生通过互联网医院为患者进行线上复诊。

彭放 邓桂林 胡勇

健康是幸福之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破解“看病难、看病贵”这道民生难题。

近年来,长沙围绕民急民盼、民思民愿,从群众所急所忧的具体事深入推进医改,不断创新举措解决百姓看病就医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日前,长沙市医改办根据医改政策执行、医改监测指标控制、工作创新突破以及医改相关任务完成情况,对各区县(市)、各公立医院2019年度医改工作进行了综合评估。长沙县等5个区县(市)获评“医改工作优秀区县(市)”,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0家医院获评“医改工作优秀公立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等10家单位获评“医改创新突出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等12家单位获评“医改创新优秀单位”。

今天,让我们走近10家“医改创新突出单位”,看看他们如何聚力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优质量的健康需求。

医改,长沙一直在路上。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精准对接人民健康需求,加快建设卫生强市,健康长沙将续写增进民生福祉的新篇章。

湖南省人民医院

手机轻松下单,“网约护士”上门服务

医改故事

今年年初,84岁的周爷爷突发脑卒中,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经救治转危为安,却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2月9日晚,周爷爷感到小腹部胀痛,憋得特别难受。老人行动不方便,又逢新冠肺炎疫情,去医院被感染的风险大,正在家人一筹莫展时,突然想起出院时,责任护士推荐的“网约护士”服务。

周爷爷的儿子尝试手机“下单”,湖南省人民医院的男护士姜腾麒很快和他取得了联系,细心询问过患者和家属有没有疫区接触史,有无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询问完毕,姜腾麒立即准备好上门操作用品,备好隔离衣、口罩等防护用具出发。

在周爷爷家,经过详细询问病情、体征检查,姜腾麒发现老人膀胱区高度膨隆,在医院留置的导尿管脱出,加之患有前列腺增生,导致尿潴留。经过与家属的沟通,他熟练地为老人留置导尿管。随着尿液缓缓流出,周爷爷的腹痛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微信下单,网约护士上门服务,对于有失能老人的家庭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周爷爷的儿子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网约护士”为近1000人次提供居家照护服务,大部分服务对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

创新举措

湖南是老年人口大省,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慢病与健康管理需求不断增长。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部分医院停诊、减诊,“去医院看病”的传统就医模式开始改变。湖南省人民医院发挥互联网医院远程、高效、便捷的优势,在疫情期间为群众提供了看病就医新途径。

从2017年上线“网约护士”,到今年年初获批“互联网医院”,再到7月31日启动医疗耗材供应链管理(SPD)系统项目,湖南省人民医院在医疗管理信息化、互联网化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在线开设医疗健康服务专科47个,服务专家651名,先后开展了诊疗咨询、慢病复诊、处方流转、居家照护、检验检查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累计在线服务超过6万人次。其中,线下居家照护“网约护士”服务5078人次,为适合在社区、居家条件下进行医疗护理的患者,特别是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和终末期、出院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解决了后顾之忧。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牵头组建“湘中医”医疗联盟,远程医疗服务基层

医改故事

前段时间,60岁的彭先生腰痛加剧,在家门口的青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治疗一周后,效果不是很明显。彭先生的主治医师袁志祥向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推康一体化远程会诊平台”求助。

通过与社区医生、患者的视频交流,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叶勇了解到,彭先生于30多年前因严重的胃溃疡进行了胃大部分切除术,在左腹部留下一个很大的疤痕,疤痕增生变硬,导致他走路时不由自主地向左边侧弯。

叶勇考虑彭先生骶髂关节错位,建议通过手法整复骶髂关节错位,同时在针灸时增加骶髂关节局部穴位的针刺治疗。考虑到患者左腹部的疤痕组织越来越硬,并有压痛感,建议加强对腹部疤痕区穴位的针刺治疗,以期对局部肌肉进行松解,改善疤痕韧度。腰腹同治,更有利于腰部症状的改善。

会诊结束后,袁志祥按照叶勇的建议,为患者进行了一个周期的治疗,彭先生的腰痛明显缓解。“三甲医院专家随时做技术指导,我安安心心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省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彭先生为这一便民举措点赞。

袁志祥说,加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湘中医”针推康复专业联盟,有了三甲医院专家的指导,让基层患者受益,也让社区医生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创新举措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平安介绍,医院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契机,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加强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个环节,初步构建起体现中医药特点,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着力推进便民惠民服务,上线智慧云医院平台,实现在线问诊、中医面诊、线上支付、结果推送、药品快递到家等多元服务功能,努力“让信息多跑腿、让病人少跑腿”。

为提高基层医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给基层老百姓提供更为便捷的中医药服务,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组建了“湘中医”医疗联盟,目前已成立20个专科联盟和1个专病联盟,成员单位232家,开展大型巡诊、巡讲活动220余次,开展学术科普讲座270余场,服务基层医务人员4.8万余人次,实现了湖南省所有国家级贫困县中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

今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化完善并正式上线了智慧云医院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信息共享、服务一体的中医医疗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在线问诊、中医面诊、线上支付、检验检查结果推送、药品快递到家等多元服务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据不完全统计,今年2月至9月,医院提供在线咨询服务1.7万余人次,接诊近1.3万人次,开具处方5400余人次。

长沙市第一医院

在家线上看医生,药品快递送上门

医改故事

邓奶奶最近总是睡眠不佳,四肢乏力,可是女儿出差了,自己一人不方便去医院。邻居告诉她,可以通过长沙市第一医院的互联网医院线上看医生。在邻居的指导下,邓奶奶打开医院微信公众号,点击互联网门诊的“线上复诊”,选择了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湛韬。湛韬通过视频在线问诊,结合病史、以往病历以及邓奶奶的精神状态,考虑为睡眠障碍、脑动脉硬化,开具了相关药品。根据邓奶奶的实际情况,湛韬和她约好了下周来医院复查,并在网上开具了相关检验、检查项目,邓奶奶在线支付后,通过手机很快预约好了检查、检验的时间。

当天下午,湛韬开具的药品就快递到了邓奶奶家。“在家就能看医生,药品快递送上门,要做的检验、检查能提前预约,到时直接去医院做,节省了很多排队和跑腿的时间。”邓奶奶连连为互联网医院点赞。

湛韬说,互联网医院上线后,患者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医配药,还能解决挂号、候诊、取药时间长的问题;医生可以利用一些闲暇时间线上诊疗,缓解了门诊工作负荷,也方便对一些定期随诊的病人进行管理,即使没在门诊也能对病人的情况进行问诊追踪。

创新举措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医院诊疗秩序,凭借非接触式诊疗的特点和减少聚集感染风险的优势,互联网+医疗出现蓬勃的应用前景,国家多部委连续发文,要求打通互联网+医疗健康“最后一公里”。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省级唯一、市级定点医疗卫生机构,长沙市第一医院将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

7月1日,长沙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运营,通过传统医院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为患者提供分层、协同、联合、全程、连续的医疗保健服务。

“除了线上咨询、线上复诊、线上护理门诊、线上用药咨询等项目外,我们还在省内率先推出特殊门诊续方、结算和电子医保凭证线上挂号。”医保科科长曹辉介绍,长沙市第一医院是湖南省省本级、长沙地区医保特殊门诊定点医院,同时也是湖南省医保电子凭证试点医院。湖南省省本级参保患者只要通过手机领取医保电子凭证,便可在线上由医生开具特殊门诊处方,微信缴纳个人自付部分后,医院将治疗药品快递配送到家;其他参保患者也可凭医保电子凭证,在医院线下办理挂号、就诊、购药和门诊、住院的医保报销业务。下一步医保电子凭证还将开通支付功能,通过扫码就可以直接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医药费。

截至10月底,长沙市第一医院累计为16912人次提供了线上医疗服务。今年7月,长沙市第一医院还与长沙县卫健局签订了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体系共建协议,连通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让患者足不出社区就可享三甲医院优质诊疗服务。

长沙市第四医院

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看病之“痛”

医改故事

今年3月23日零时6分,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三科副主任金静的手机收到一张心电图。原来是医联体单位长沙长好医院刚收治了一名58岁突发胸痛的患者,长好医院的医生通过心电图检查考虑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情况十分危险!于是,立即上传患者信息至“长四医胸痛中心”微信群,并拨打了长沙市第四医院急诊急救电话。

时间就是生命!零时24分,长沙市第四医院救护车接到患者,金静通过微信对院前急救进行远程指导。同时,胸痛中心副主任医师蒋志明立即通知医院相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随时准备为患者手术。

零时40分,急诊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

零时45分,120救护车驶入医院急诊科,在那里等候的急诊急救中心医护人员立即将患者推入急诊胸痛中心抢救,然后,经绿色通道转入手术室治疗。同时,胸痛中心医生立即与患者家属签署同意书,先手术,后缴费。

零时56分,蒋志明开始进行冠脉支架手术。44分钟后,手术顺利结束,患者胸痛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平稳。

金静表示,急性心梗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心脏危急重症,这名患者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得益于医院胸痛中心与医联体急救联盟前哨医生院前、院内的通力合作、无缝对接,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创新举措

近年来,长沙市第四医院围绕建设健康长沙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主动作为,稳妥、有序、统筹推进医联体建设。外派常驻医联体单位的医生将四医文化不知不觉中融入联盟医院的血液,分级诊疗有效提升了双向转诊患者满意率,满意率95%以上。

“医联体是一项重大民生改革举措,中医讲‘通则不痛’,我们就是要通过医联体让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破解群众看病之‘痛’。”长沙市第四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宋桂林表示, 面对医改新形势,医院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把医联体工作作为发展战略之一,将医疗服务外延至城乡基层。

长沙市第四医院的医联单位已经覆盖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区、宁乡市全境,其中紧密型医联体22家、松散型医联体50家,派出近30名医护专业人员常驻紧密型医联体单位,驻点开展建设帮扶工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市四医院为龙头的大河西区域一体化医疗体系。与基层单位建立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和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脑卒中等常见病、慢性病专病联盟。率先在长沙市开展“急诊急救联盟,急救医生在行动”工作,签约24家急救联盟单位,29名前哨急救医生。同24家养老机构建立医养结合协议合作关系,为老人提供“三优两免一陪”就医服务。

长沙县

医防融合,引导慢病患者主动开展健康管理

医改故事

“血压138/84毫米汞柱,血压控制得不错。您别忘了接种流感疫苗。”在长沙县星沙街道星邮小区,家庭医生郑奇上门给签约对象张爹爹做随访。张爹爹今年76岁,有9年高血压史、13年糖尿病史,是杨梅冲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的重点关注对象。

“还要控制体重、少吃盐、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我说得对不对?”张爹爹早已把郑奇当成了老朋友。

“对对对,防治慢病不仅靠医生管,还要进行自我管理。”郑奇说。

长沙县以家庭医生签约为突破口,推出“3+X”签约服务,即在医联体内由1名全科医生、1名公卫医生、1名乡村医生加上1名护士或专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团队,共同签约、共同履约。居民只需每个人每年交8元钱,就可以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如今,张爹爹还担任了杨梅冲社区慢病自我管理小组组长。他所在的慢病自我管理小组,经常邀请长沙县星沙医院高血压专科门诊医生讲健康科普课,还经常组织唱歌、打腰鼓等文艺活动,生活健康又有滋味。

创新举措

长期以来,高血压等慢病的临床治疗与患者健康管理是分离的两条线。这种“分”不利于慢病防治。

2018年6月,长沙县成为湖南省基层高血压医防融合项目工作试点县,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开启了高血压的慢病管理新模式。

大力推进“区域智慧医疗”建设,辖区内97万居民的健康信息在县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共享,实现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保健信息的数据共享和临床与公卫的一体化应用。充分利用农村卫生信息系统,加速公卫与临床的深度融合,开发长沙县高血压大数据分析平台,对照高血压患者病情程度,按照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进行四色分型,实现分级分类管理。

老百姓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看病,可以通过远程门诊直接连到长沙县任何一家二级以上医院,疑难杂症可远程邀请省、市三级医院专家会诊,形成“未病早防治、小病就近看、大病专家看、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防治体系。

积极培育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通过规范培训、专家指导、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逐步让慢性病患者从被动接受诊治逐步转变为对健康的主动管理。

长沙县卫健局局长唐锋表示,“医防融合”不仅是新模式,更是疫情防控新要求,只有将“医”与“防”有效衔接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慢性病防治,让公共卫生与医疗资源有机结合,并在应对重大疫情挑战时发挥作用。长沙县下一步将逐步开展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的医防融合,进一步增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浏阳市

全区域信息共享,率先实现“一卡就医”

医改故事

“现在不仅可凭身份证一卡就医,转院也不需要重复做检查,省钱又省心!”11月5日,家住浏阳市高坪镇桃花村的卢女士,因“阴道流血查因”到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浏阳妇幼保健院妇科刘中艳医生仔细询问了卢女士病史和就诊情况后,进入就医“一卡通”调阅平台,查阅了她在浏阳市中医医院的彩色B超多普勒检查结果,很快诊断为子宫肌瘤,建议转为住院治疗。

刘中艳介绍,浏阳市就医“一卡通”平台启用后,医生能方便查到患者之前在其他医院的诊疗信息,包括检查报告、影像图片、检验报告、门诊处方等,能够帮助医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患者病情,同时也避免一些重复的检查。

创新举措

2018年,浏阳市聚焦医疗领域信息孤岛、数据不共享等突出问题,在全省率先启动就医“一卡通”项目,同年9月平台上线,打造了“一卡通就医、一站式服务、全区域信息共享、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就医环境。

就医“一卡通”改变以往“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弊端,居民凭身份证或社保卡,就可在浏阳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挂号、诊疗、取药、缴费、查询报告等全流程服务。

居民只需在平台进行实名认证,在市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记录、住院记录等诊疗信息数据将上传至浏阳市人口健康信息中心,形成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居民可通过平台随时查阅个人健康档案。

卫健部门可以通过平台随时了解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指标数据,授权调阅病历、处方、检查、费用等历史数据,核实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为监管全覆盖提供信息支撑和依据。平台决策支持系统还具有综合分析、统计报表和数据查询功能,便于卫健部门及时掌握全市各医疗机构的财务运行状况,为科学决策发挥重要作用。

为解决医防分离、服务和管理脱节的问题,依托健康浏阳大数据平台,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开发了“两病”管理信息系统,深入推进医防融合,实现了数据整合“一盘棋”、服务标化“一把尺”、管理应用“一体化”,打通了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促进了基层服务理念根本转变,实现疾病负担明显减轻。

浏阳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欧阳武表示,下一步,浏阳市将再投入560余万元推进就医“一卡通”二期建设,实现成熟度更高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乡镇看“小病”、强化乡镇转“大病”、落实乡镇管“慢病”,建立新型三级医疗服务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宁乡市

构建全域立体急救网,打通抢护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

医改故事

11月4日下午,家住宁乡市龙田镇的蒋先生突发头晕、胸部闷痛、恶心呕吐。

15时30分,家人把蒋先生送达流沙河中心卫生院就诊。

经问诊和心电图检查,15时35分,流沙河中心卫生院将检查结果上传至宁乡市胸痛中心。胸痛中心主任医师李庆军第一时间回复诊断“考虑急性心肌梗死,需尽快介入手术治疗”,并指示立即对患者予以双抗负荷、调脂、抗凝等处理,以确保平安转运。

15时45分,位于流沙河中心卫生院的120分站急救车接到总站派车指令。

15时57分,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急救车驶离流沙河中心卫生院。

17时15分,患者通过早已准备好的宁乡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被直接送入介入室行急诊冠脉造影术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17时30分,医生在病变处植入支架,患者血管恢复血流,转危为安!

从救护车抵达医院大门,到实施球囊扩张的时间,在医学上被称为“门球时间”,国际标准为90分钟,这次对蒋先生的抢救仅用了短短15分钟。

这样的“生死时速”不是第一次上演。能一次又一次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得益于近年来宁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力推动市域急诊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打通了一条护佑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

创新举措

宁乡市辖区狭长,从市区到最西边的龙田镇有81公里,车程要120分钟。过去,全市急诊急救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乡镇急救能力低,严重影响到偏远乡镇居民急重症救治。近年,宁乡市通过构建全域立体急救网,把急救车抵达时间缩短到30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急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按照“1+5+N”体系布局,在宁乡市人民医院建立急救指挥中心,在5个中心乡镇分别设置一个急救分站,在其他24个乡镇卫生院设立急救点,配备救护车32台,统一装备GPS定位系统,按就近、就急和病人自愿原则,实行统一调度指挥,形成了县域内“急救车城区10分钟内到达、乡村30分钟内到达”的快速急救圈。

急救车上配备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等,患者上车后,急救医护人员将其基本情况、对症处理、手术意愿等相关信息同步上传至急救中心,院内急救专家提前准备,制定最优治疗方案。急救中心整合各学科医疗资源,成立“胸痛、脑卒中、肿瘤、创伤”四大中心,对急危重症患者实行精准分类救治,全面提升了市域内急病、重病、大病、危病的救治能力。

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立后,到达宁乡最西北28分钟、最西23分钟、最南11分钟、最东南17分钟、中部11分钟,急诊心梗患者死亡率由19.2%大幅下降至1.6%,平均住院天数由16.2天下降至7.2天;急性脑血管救治成功率达97%,病死率下降8%,致残率下降11%。

宁乡市人民医院

党建引领发展,用心解决患者的“烦心事”

医改故事

近日,宁乡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黄建军,与医保、药厂工作人员一起来到黄材镇石狮村村民淳小磊(患者均为化名)家中,把他所需的15箱腹膜透析液搬进家里,码放整齐。黄建军仔细询问了淳小磊用药情况,查看了他的身体指标,然后开始帮他进行腹膜透析。

2011年,淳小磊患上了尿毒症,从此每天要进行腹膜透析代替部分肾功能,一天输注的腹膜透析液就达8公斤。“过去每个月要去一趟医院,一次拿够一个月的药,15箱共100多公斤全靠自己搬。”淳小磊算了一笔账,每年光是去医院取药的路费就要花掉近3000元。自2019年11月宁乡市腹膜透析病人归口市人民医院统一管理以来,医院对每一名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11月8日,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联合行动中,医院与药品配送公司签订了协议,确保今后每月将腹膜透析液集中配送至病人家中,减少病人路途奔波。截至目前,总共送药上门898人次。医院以零差率收取药费,每年可为每名腹膜透析病人节约近7000元费用,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创新举措

2018年12月,宁乡市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医院加强党建引领,努力打造“科技医院、智慧医院、平安医院、和谐医院”,把“责任文化”融入到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中,用心解决患者的“烦心事”。

过去,宝宝一出生,宝爸宝妈就要为办理各种证件跑派出所、医保局等多个部门。宁乡市人民医院经过深入一线调查走访,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困难和建议,与多部门协调、合作,改造并整合原办证中心,打造了全新的“五证合一”办证中心。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与多部门信息共建共享,实现了出生医学证明、儿童保健手册、居民户口簿、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家庭医生签约证都在医院办结,实现了群众“最多跑一次”,从过去需要填写5份表格到如今1份表格,从过去要花费四五天时间缩短到10分钟办结。

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亮表示,要继续把党建融入医院治理各个环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引领医院文化发展,形成最大合力,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让宁乡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医改红利”。

芙蓉区

省级专家“下”小社区坐诊,基层医生“上”大医院进修

医改故事

“医联体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在社区能找大专家看病,双向转诊很方便。”昨日,吴剑平和刘爱华夫妇来到火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诊,向中心工作人员连声称赞。

10月28日,是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美娟在火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的日子。一大早,吴剑平老两口找陈美娟看病,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情需要,陈美娟把两位老人转至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住院治疗,为了方便两位老人互相照顾,还特为他们安排了一个双人间。住院治疗12天,二老的病情明显好转,陈美娟嘱咐他们一定要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

自芙蓉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湖南省人民医院搭建起紧密型医联体以来,真正打通了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拉通了上下双向转诊通道。截至目前,湖南省人民医院已派出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康复科等科室副高以上职称的200余名专家,每两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查房、带教,并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协助开展上门履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每年选送40余名医护人员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

创新举措

芙蓉区以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连续3年,芙蓉区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设备、补服务、补人才”。实施城市医联体建设工作以来,芙蓉区形成了驻区三级公立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为主体,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的城市医疗联合体。

在医联体内,着力搭建远程心电会诊平台、远程医疗健康教育平台、远程影像和B超平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平台,建立急危重患者转诊绿色通道和诊疗绿色通道。目前全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面开展“24小时不打烊”便民医疗服务,湖南省人民医院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急重危患者可通过24小时转诊服务电话及时转诊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辖区内的居民凭借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填写的“双向转诊卡”,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享受优先预约、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政策。

雨花区跳马镇中心卫生院

乡村医生没了后顾之忧,村民就医打通“最后一公里”

医改故事

“说实在的,过去我们总有怨言,感觉没得到肯定,不知道老了以后怎么办。现在好了,感觉有家了,老有所依了。”近日,雨花区跳马镇三仙岭村的村医刘柱成说,他干了20年村医,如今真正有了归属感、获得感。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村医是村民的健康守门人。雨花区通过探索推进紧密型乡村卫生一体化的模式,为乡村医生解决了后顾之忧,也让老百姓在村里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刘柱成工作的村卫生室约80平方米,设有药房、诊室、治疗室、处置室,电脑、多功能检验一体机、打印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刘柱成和雨花区跳马镇中心卫生院签订聘用合同后,成为卫生院的一名职工,卫生院给他购买了“五险一金”,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创新举措

曾经,村医隶属村委,管理在卫生院,村医主要收入来源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拨款和部分医疗收入,没有养老保障,没有归属感;部分村医未经正规院校培训,没有系统的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能力不高;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医疗设备还停留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老三样”,老百姓就医舍近求远。

由于缺乏保障,“老村医不愿退,新村医进不来”,是阻碍农村医疗发展的症结。如今,跳马镇中心卫生院将辖区内18个村卫生室纳入统一管理,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与村医签订聘用合同,采取了“七统一、两独立、一保障”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即统一建设标准、人员安排、业务监管、制度建设、财务管理、药品采购、绩效考核,村卫生室的财务实行独立核算和责任风险独立承担,同时建立完善经费保障和社会保障机制。

“村医与卫生院签订聘用合同,纳入档案管理。从签订合同当月起,购买企业养老保险,从今年起,购买了住房公积金。村医与在院的聘用职工社会保障费缴纳基数相同,在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后,卫生院一年要为17名村医增加支出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费用约21万元。”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彭国其说,虽然卫生院额外增加了支出,但现在村医成为卫生院的职工,能安心工作了,村与村之间的配合度高了,村与乡之间的紧密度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实了,老百姓受益了,也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美誉度。

自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以来,跳马镇中心卫生院通过对村医加强业务培训和绩效考核,提高村医的服务能力和积极性。今年前3季度,村卫生室向卫生院转诊住院患者68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3人次。基层卫生人员人均服务数量增加,居民满意度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得到保障,形成了政府、村民、村医和卫生院都满意的多赢局面。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邓桂林 胡勇

编辑:周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