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赴美旅游须注意,谨防寨卡病毒来袭

来源:红网 作者:洪雷 编辑:曼曼 2015-12-10 15:44:2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长沙12月10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洪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至12月6日,今年已有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巴拉圭、苏里南、委内瑞拉、巴拿马共9个美洲国家,以及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和大西洋岛国佛得角等国出现了寨卡病毒(Zikavirus)本地感染病例,疫情呈现蔓延扩大的趋势。此外,寨卡病毒曾在太平洋上的密克罗尼西亚和法属波利尼西亚引发了暴发疫情。湖南省疾控中心提醒:前往巴西、哥伦比亚等美洲国家的旅游、商务和劳务人员(特别是孕妇)一定要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当地流行区。
  
  症状与登革热类似,尚无疫苗
  
  湖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刘富强介绍,寨卡病毒主要有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在系统发生树上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或西尼罗病毒非常相近。该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分离出,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1968年在尼日利亚的人类标本中检测到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大多与同为蚊媒传播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类似,症状包括轻微发热、皮疹(开始于面部,后发展至全身)、关节痛(主要是手和足)、肌肉痛、头痛、结膜炎、眼后痛和呕吐等。受感染的人群中通常仅有五分之一的人发病,潜伏期为3—12天,临床症状比较温和,一般持续4—7天,为自限性疾病,需要住院的重症病例很少见。在近期美洲多国寨卡病毒病发生之前,还未报道过因为感染寨卡病毒导致死亡的病例。该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即缓解疼痛、发热和其他临床症状。对于该病,非流行区的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尚无疫苗。
  
  该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媒传播,通过被感染的伊蚊类蚊媒叮咬传播给人类,当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时被感染,后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母婴传播途径是指已经感染上寨卡病毒的母亲在分娩时有可能使新生儿感染上该病毒,但这种情况很少见;此外,寨卡病毒理论上可能通过输血传播,但还无此种情况的报告,有报道称可能有一例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湖南有发病风险,医生易漏诊
  
  鉴于湖南省与曾经或现在有寨卡病毒传播证据的国家存在持续的人员往来,因此,不排除有感染病例输入湖南的风险,输入病例的多少与疫源地国家的疫情严重程度及与湖南省的交往频繁程度有关。该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受感染的伊蚊传播给人,由于湖南处于北半球,目前全省伊蚊的密度较低,即使疫情传入湖南,进一步扩散的风险较低。但是,因湖南本省尚未发现过寨卡病毒病,医生普遍缺乏对该病认识,一旦有病例输入,可能会影响到病例的及时发现、诊断和有效防护。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针对于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区域的传播所呈现出的上升态势,疫情跨境传播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为了有效降低居民赴美洲旅游感染寨卡病毒的风险,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特别温馨提示:
  
  目前寨卡病毒病无疫苗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是避免伊蚊叮咬。建议前往巴西、哥伦比亚等美洲国家的旅游、商务和劳务人员(特别是孕妇)一定要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当地流行区。如有准备前往流行地区的广大民众,勿过度恐慌,应积极做好个人防蚊措施,包括穿着长袖衣裤、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等;如有发热、头痛以及红疹等症状或体征,应在返湘入境时主动向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并尽快就医,就诊时应告知医师旅行史等相关讯息。

来源:红网

作者:洪雷

编辑:曼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2015/12/10/42383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