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房颤增加脑卒中风险 专家呼吁提高心房颤动公众认知

来源:红网 作者:易征洋 兰婧蕊 编辑:易征洋 2018-06-07 10:49:56
时刻新闻
—分享—

“关注心房颤 预防脑卒中”义诊和患教活动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举办。

  红网时刻6月7日讯(记者 易征洋 通讯员 兰婧蕊)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和拜耳公司共同发起的主题为“关注心房颤 预防脑卒中”义诊和患教活动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举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启明教授提醒:房颤发病隐秘、后果严重,但公众认知度极低,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现状:逾半数房颤患者从未听说过房颤

  与谈虎色变的“心脏病”“冠心病”“脑梗塞”不同,“房颤”(心房颤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心脏疾病,更不知道房颤会导致卒中,后果严重。房颤(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房颤患病人数约为1000万,与冠心病的患病率相当,但从过去三年的百度搜索指数可以发现,公众主动搜索房颤的频次还不及冠心病的1/4。

  刘启明教授介绍,即便是在房颤患者当中,对这个疾病的认知度也不高,疾病知晓率仅为40%,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患者未听说过房颤,更不要说它的危害了。其直接后果是房颤的就诊率和诊断率很低,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就更少,贻误诊疗时机的情况普遍。 15%~35%的房颤患者没有特殊症状,被称为“无症状性房颤”,此类患者就诊率、诊断率及治疗率更低。

  危害:房颤患者脑卒脑卒中险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

  如果不进行规范治疗,房颤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刘启明教授表示,房颤可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致残病死率,公众熟知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都与之相关。

  刘启明教授说:“特别是脑卒中,它是房颤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由房颤导致的脑卒中一年致残率和一年死亡率均超过50%,一年内脑卒中复发的患者超过1/3。”

  刘启明教授提醒,如果出现心跳不规律、疲惫、眩晕或者呼吸短促,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据介绍,目前很多大医院都有操作方便的房颤筛查设备,30秒时间就可以出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发作时行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可以很快做出诊断;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也可以通过延长监测时间(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提高诊断率。

  刘启明教授补充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在2017年开始参与中国房颤中心项目,开展房颤规范化管理,效果显著。我们将持续不断地促进房颤早期筛查、规范房颤药物治疗、普及房颤新型治疗手段、开展房颤综合管理,逐步优化管理流程,降低房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房颤患者预后、减轻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作为地区的带头医院,我们还将帮助周边地区有条件的医院积极开展房颤规范管理项目。相信在未来,随着房颤中心的不断建设,我省房颤规范化诊疗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会大幅提高。”

  房颤患者预防卒中 抗凝是关键

  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有导管消融,药物复律、控制心室率或维持正常窦性心律,电复律,抗凝治疗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抗凝治疗,其目的在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因此,房颤患者必须接受血栓风险评估,如果血栓风险高危,则需口服抗凝药物防治脑卒中。

  刘启明教授表示,临床上,经常推荐的是新型口服抗凝药,如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该类药物通过抑制活化的凝血因子X或凝血因子II产生抗凝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口服使用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疗效和安全性确切。刘启明教授还建议,对于已经发生过脑卒中、发作时症状比较明显、相对比较年轻或者因为房颤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争取根治房颤。

来源:红网

作者:易征洋 兰婧蕊

编辑:易征洋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2018/06/07/41627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