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检查患者病情。
红网时刻11月16日讯(通讯员 周瑾容 刘玉君)11月16日,36岁的岳阳籍男子王胜(化名)已经可以在病床坐起,和身旁的妻子说话聊天。这是他入院的第10天,撤离ECMO第5天,撤离呼吸机第4天。在这10天里,王胜数次与死神亲密接触,湖南省人民医院医疗团队启用顶级生命支持ECMO,赢得了救命的手术时机,挽救了他年轻的生命。
36岁的王胜从事弱电器材工作。10月31日晚,他在上厕所时,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全身出汗,10来分钟后缓解,之后胸痛反复发作。王胜先后在当地和长沙的医院就诊,医生提示王胜可能是“冠心病、急性心梗”。考虑到“平时自己身体都很好”,王胜忽略了医生心脏冠脉造影等更进一步检查及治疗的要求。11月7日,王胜再发胸痛、胸闷,症状比以前更为严重,当天晚上8点多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诊断为“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医院胸痛中心迅速响应,急诊冠脉造影显示王胜心脏的3支主要供血的血管中,回旋支急性完全闭塞、前降支狭窄80%、右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情况十分危急。
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介入团队们为王胜果断施行IABP即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并在其回旋支置入一枚支架。尽管完全急性闭塞的“罪犯血管”被有效打通,但患者病情继续恶化,急性心衰进展,出现严重肺水肿,即便是插管上呼吸机后,患者的循环及氧供仍难以维持。
11月8日早上,心脏彩超中,又发现患者的心脏内血流有大量返流,考虑为“二尖瓣乳头肌-腱索断裂”。二尖瓣乳头肌—腱索断裂之后,由于连接心脏与瓣膜之间的“弹簧”断裂,这个单向活门失去开闭功能,导致了前向性血液的大量返流,“好比一个人,往前走5步,又往回退4步”,如不及时纠正心脏的这种异常射血工作状态,其急性心衰不可能缓解,王胜的生命仍处于危急之中。
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开胸进行瓣膜置换术,但患者此时急性心衰严重,难以为继,行传统的冠脉搭桥或瓣膜修复术,死亡率极高。为纠正心衰、缺氧,并创造手术条件,经相关学科紧急全院大会诊,经过充分评估病情和风险预判,决定启用ECMO。ECMO是“体外膜肺转流”的英文缩写,其基本原理是把患者的回心血流引入到体外的机器设备中并在体外进行氧和后再回输进人体内,ECMO不但可以高效氧和,而且其转泵可以提供动力驱使流动;ECMO的使用可暂时性地部分替代王胜的心脏功能,使遭受重创的心脏临时性地得到休息和恢复,为外科手术创超一个相对较好的手术时机。
11月8日中午,急诊ECMO核心组成员为王胜成功植入ECMO。在ECMO运转近20小时之后,患者病情略有缓解,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较好的手术时机。心胸外科周文武主任医师主刀,为王胜成功实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手术后ECMO继续运转,为患者心脏在渐进性的“复工”过程中提供辅助。在ECMO持续工作70多小时后,王胜的心功能恢复满意,11月12日医生们为王胜撤除ECMO。作为生命支持技术,ECMO管理难度很高,随时需要密切监测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对医护团队要求极高。
“ECMO一旦建立,便能够取代心肺功能,这对于急性呼吸、心脏衰竭的患者非常关键,可以为这些患者争取救治的时间。在ECMO的支持下,能为以前等不了、等不到的患者争取到外科手术的时机,使以前的不可能成为可能。”周文武说。
自今年7月以来,湖南省人民医院先后启用ECMO救治暴发性心肌炎、心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10余例,救治成功率80%以上。医院还牵头成立湖南ECMO转运联盟, 建立起区域性的ECMO转诊网络和生命连接通道。ECMO团队可带机,随救护车出诊,至今已去过怀化、衡阳、邵阳等地。国内著名急救医学专家、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祝益民表示,“急救已进入大协作时代,不仅包括院内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的协作,还包括院外不同区域、不同类别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协作。”
来源:红网
作者:周瑾容 刘玉君
编辑: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8/11/16/80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