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湖南)第20批援塞医疗队载誉而归

来源:红网 作者:曹璇绚 汪泉佺 编辑:易锐华 2019-07-04 17:46:45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90704173325.wm.jpg

援塞医疗队凯旋回湘。

85f9a563d828c8aa89f749b143c701f.wm.jpg

援塞队员接到家人。

红网时刻7月4日讯(通讯员 曹璇绚 汪泉佺)7月4日上午,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主组建的中国(湖南)第20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圆满完成为期一年的援塞任务后凯旋回湘,受到了湖南省卫生健康委领导和派员单位负责人等的热情迎接。

一年来,中国(湖南)第20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以“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精神,发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致力将湘雅优良传统、高水平医疗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非洲大地,让其具备自我造血功能,为中塞关系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使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没来非洲之前,医师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职业;但来了之后,我才知道医师更是一份责任。

——消化内科李富军副教授《援非手记》

2018年6月19日,带着领导的嘱托与亲人的叮咛,中国(湖南)第20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正式出发。这支医疗队以湘雅医院专家为主体,由普外科李劲东副教授担任队长,包括骨科文霆副教授、妇科田焱副教授、感染病科汪玲副教授、儿科余小河副教授、消化内科李富军副教授、急诊科黄知果主治医师、超声影像科牛克松主治医师、放射科刘慧主治医师、手术室张小琼副主任护师等来自10个不同专业的10名政治与业务过硬的技术骨干。

除了常规的看病、义诊,为了践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誓言,医疗队按照湘雅模式,在中塞友好医院制定并建立了一整套医疗工作制度:内、外、妇产、儿科、中医科、超声、放射等科室均实现了中英双语化;参照国内湘雅医疗模式,内、外、妇产科病房建立了查房制度和专科医生负责制;超声放射科室实现了检查报告的电子化;重新规范和清理了手术室,建立了手术室核心管理制度、消毒与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制度;规范手术程序,优化手术室布局;加强临床带教培训工作,为包括塞方在职临床医生护士和实习医护以及塞方在华在读医学生医疗队为中塞友好医院举办了临床护理培训班,每周四下午为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和临床知识技能的培顺讲座,由医疗队的医疗护理专家进行授课。放射科专家除了完成本院患者的阅片任务外,还进行外院X片、CT片及MRI片的会诊和阅片,并多次组织了医疗队专家会诊。

医护工作的言传身教很快见到了成效,中塞友好医院的塞拉利昂男护士Kemoh使用他从医疗队的老师们那里学到的海姆立克法为一名异物卡喉的孩子进行急救,并在援塞医疗队专家们的紧急救治下,成功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雷光华院长在不久前曾前往中塞友好医院进行实地考察时表示,医疗队进一步规范了中塞友好医院的管理,开展了多想新技术,救治了许多患者,获得了当地人民与政府的好评。中塞友好医院的建设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基本条件艰苦,但我们要有信心与信念,让“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得到持续推进。

责任:条件困难也要坚持做好医疗工作

中国“光明行”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视力即恢复到了0.6,当9岁的Abubakorr Sawaner揭开眼罩那一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切的中国医生们,他露出洁白的牙齿灿烂地对我们笑着说:“I want to be a doctor when I growup!”我想,我们不仅仅给了一个孩子眼前的光亮,还给了他一个新的人生希望。一如伟大的祖国,给了非洲兄弟前行的力量。

——手术室张小琼副主任护师《光明的职责》

塞拉利昂的医疗条件极差,不仅医疗资源极度缺乏,连基础的供水供电都不能保障。一台在国内最基础的小手术,这里可能都要花上几个小时来处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队依旧为塞方患者积极开展了各种医疗救治工作。

“虽然在去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第一次碰到术中停电的情况,周围一片漆黑,心里还是忍不住‘咯噔’了一下。”妇科田焱副教授回忆,还好大家都已经有所准备,马上用手电筒、手机打光,继续进行手术。

医疗队在为非洲人民提供医疗援助的同时,也为当地华人华侨的健康保驾护航。不仅重新规划整理了华人病房,还按照湘雅模式建立了病房管理及护理模式的升级。华人病房向全体华人和中资机构公布了24小时值班电话,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由护理组三人轮流,全面承担门急诊护理任务,逐步引导护理工作规范化,随时对塞方护士进行业务指导。

华人病房在有限条件下克服困难,成功抢救了数名危急重症患者。两名被医疗队成功救治的腿部严重外伤患者及单位领导向医疗队寄来了感谢信:“在塞拉利昂简陋的医疗条件下,援塞医疗专家及时给予救治,避免腿部残疾,腿部功能恢复良好,解除了单位领导、患者及家属的后顾之忧,有医疗队在,我们很安心。”

后盾:祖国永远在我们身后

湘雅援建中塞友好医院调研座谈会上,调研专家团的一句“一家人”顿时让大家的情绪找到了发泄口,面前的防御彻底放下了,压抑在心底许久的情感终于爆发了。它让我们明白,在我们身后有一个永远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伟大的祖国,它永远是我们坚强的支持及后盾。在他的面前,我们可以无惧任何困难、恐惧,永远都不会觉得孤单及无助。

——感染病科汪玲副教授《一枝一叶总关情》

当地时间2018年7月6日凌晨,一名孕妇牵动着湘雅医院与中塞友好医院医务人员的心。一边是雷光华院长挂帅,医务部钱昭昕主任组织专家进行“跨国会诊”;一边是队长李劲东副教授组织消化内科副教授李富军、普外科副教授段伦喜、放射科主治医生刘慧、B超室主治医生牛克松进行MDT联合会诊讨论。在双方人马齐聚的“湘雅医院临床精英微信群”中,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讨论,专家们为患者量身制订治疗方案。

这是援塞医疗队到达非洲后的第一起跨国远程诊疗,此后更有多次跨国救援行动,许多在塞国遇到险情的患者,在中塞友好医院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后,得以安全转回国内得到更好的治疗。妇科主任张瑜教授介绍,早在出发之前,各个科室都和队员们交待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科室和医院都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

每个援塞队员家中都有放不下的牵挂,或是迈入人生重要学习阶段的孩子,或是年迈体衰的父母,作为大后方,祖国和医院一直都是队员们坚实的后盾,不仅提供及时高效的医疗支持,在队员家属们遇到问题时也能够及时作出反应。

当地时间3月11日凌晨两点,湘雅医院援塞队员张小琼的先生从国内打来求助电话: “我胸口特别痛……”她赶紧在电话中嘱咐先生立即放下任何事,赶快去湘雅医院就诊。在得知情况后,医院相关部门及党总支马上调配人员开通绿色通道,成功为蔡先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从入院到手术结束仅两小时。

“在爱人生命堪危的紧要时段,在湘雅人的全力关爱中,他得到了及时救治并转危为安,让远在塞拉利昂的我温暖备至,能够安心工作。”张小琼得知先生得到及时救治后感叹,祖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湘雅永远是我最坚实的臂膀、最温暖的家。我将克服一切困难、坚守援塞之路。

纪念:在援非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算我只是一个来探亲的普通中国人,他们也表现出极其的友好,总是给我真诚的微笑,朝我竖个大拇指。中塞友好医院大门旁的墙上,用蓝色的墙漆写着:“Patient is supreme, therefore first do everything for the patient ,other things can wait.”这是援外医疗队的承诺。为此,他们克服了外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他们为中塞友谊架起了桥梁,不愧为民间使者。

——第20批援塞医疗队队长、普外科李劲东副教授女儿《非洲探亲日记》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非洲的一年,李富军副教授品到了“酸甜苦辣”,李劲东副教授觉得“苦中有乐”,汪玲副教授感到“难忘”,田焱副教授觉得“值得”,刘慧主治医师觉得生活充实而“丰富多彩”,牛克松副教授每次看到国旗升起都在胸中回荡起“爱国”。

为了丰富队员生活、加强与国内的沟通联系,医疗队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乒乓球赛、节日座谈、征文比赛、有奖知识竞赛,在非洲的生活过得十分充实。工作之余,医疗队还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筹建了中塞友好医院资料室;通过湘雅医院官方网站、微信圈展示援塞生活、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和点赞,多篇报道得到中央媒体和境外媒体刊发,充分展示了中国援外工作者的形象。

队长李劲东副教授表示,中国(湖南)第20批援塞医疗队每一名队员在援非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精彩的浪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愧与胸前那面鲜红的援非医疗队队旗。如今,第21批医疗队已经顺利交接完毕,希望他们在保重身体,保障安全的同时,在此前医疗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将湘雅精神传递到非洲,为两国人民之间架起友谊与沟通的桥梁。

书记张欣表示,援塞工作能做出今天的成绩,和医务人员的牺牲与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完成国家医疗援非任务,队员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克服困难,医院感谢他们及家人对援非医疗工作的支持;医院将继续进行精心规划与全力支持,使湘雅的援非医疗工作得到不断提升。

来源:红网

作者:曹璇绚 汪泉佺

编辑: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9/07/04/56843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