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医学领域,每一个细分专业都有着无穷的学问,而骨外科则因为疾病发生率高、种类多而复杂,成为了相对而言更为专业的一个学科。切除包裹脊柱的肿瘤,却又万万不能伤及那细弱游丝的神经;用金属关节替换坏死的膝盖,却能让病人走得比之前更加稳健……这些都是骨科医学的魅力所在,也需要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着如工匠般的精神与技能。适逢今年的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红网健康频道推出【匠人·骨科故事】系列报道,一起来听听这个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讲讲关于骨骼的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见习记者 陈亚男 通讯员 唐梦辉
“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这是经典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经典台词,似乎也正是蒋明辉从医这些年的真实写照。从四方求教到自成一家,从不善言辞到演讲冠军,他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向前。随之而来的,则是一个个高难度手术的完美征服,和一个个患者的心悦诚服。
专攻脊柱外科 在目力不能及处“雕花刺绣”
在脊柱的缝隙中,在密集的神经血管上,在那些手术刀无法触及,肉眼也难以分辨的细微处,治疗该如何进行?
在骨科各大分支中,脊柱外科是最“惊险”的领域,也正是蒋明辉所主攻的领域。
2018年6月,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团队在省内率先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帮助长沙一男子摘出3斤多重的巨大骶尾部脊索瘤,并重建骨盆环。而在这场里程碑式的手术中,蒋明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名患者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就诊时,一个20cm×20cm大小的脊索瘤已经完全侵蚀了他的骶骨,并且威胁到了腰骶段,患者的大小便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生命只在旦夕之间。
“骶骨位于脊柱的末端,其周围神经和大血管丰富,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都会导致臀部及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损伤、丧失或者是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二十二病室主任、主任医师陈立介绍。
术前,蒋明辉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准确还原了患者的肿瘤、整个腰骶段和骨盆环,依据病情订制了个体化的3D打印钛合金骶骨,并反复在3D打印模型上预演、调整手术方案,为后续手术安全高效地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手术过程中,专家们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手术,将脊索瘤和被侵蚀的骶骨成功切除,并将3D打印的钛合金骶骨顺利植入到患者体内,重建了骨盆环。术后第二天,彭先生就恢复了大小便功能,生命的重大威胁,也迎刃而解。
对此,蒋明辉打了一个比喻:“在3D打印模型上进行预演,就如同一场开卷考试,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道题目的最佳答案。模型让患者的病灶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医生通过对术前模型的研究、手术方案的预演,做到术前未雨绸缪,术中胸有成竹,术后皆大欢喜。”
但3D打印绝不仅是打印模型,多年的研究后,蒋明辉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见解:3D金属打印可以依据患者情况制造个体化、个性化的内置物,为复杂肿瘤、脊柱疾病及严重关节退变等疑难重症的治疗提供一种不同寻常的选择。
在生命的绝境处,多一种选择,就意味着多一线生机,意义非凡。
从10厘米到7毫米 他是精益求精、博采众长的“技术大牛”
今年的春节,蒋明辉没有与家人团聚,他在万里之遥的德国,在异国他乡的手术台旁,守望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彼时彼刻,只能将怀揣的梦想当作美酒,将收获新技能的欢愉当作家人的微笑,自斟自饮,却也乐在逍遥。
这已经是他的第4次外出进修。近几年来,他相继游历美国、德国、台湾等地区进修深造,错过了不知多少次与家人相聚的时刻。时差的切换,思念的遥远,还有只身一人的孤独,似乎从来没能阻止他的脚步。“要学就学国际顶尖的技术,要做就做国内一流的骨科。”事实也是如此,他每一次进修归来,都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患者带来福音。
2016年12月,年逾七十的易奶奶因反复腰痛及下肢疼痛入住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患者40多岁就开始受腰椎间盘突出的困扰,至今已30多年,加上椎管严重狭窄,有开放手术的指征,又有高血压病、颈椎病等问题。可是易奶奶年纪大了,巨大的创面,超长的恢复时间,都让她难以做出选择。此前,她多次求医,但症状改善都不明显。
“事实上,不仅是对老年人,腰椎开放性手术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瘫痪,即使是对于年轻人而言,这也是不得已为之的事情。”然而,蒋明辉有更好的办法。
经过团队精心的术前准备,蒋明辉为患者实施了局麻监护下椎间孔镜下L4/5、L3/4髓核摘除+神经根管减压+射频消融术。仅仅一个6毫米的小孔就为患者解决了两节腰突手术。蒋明辉说,往常这样的手术一般是一个开口只能完成一节腰突手术,但这次,他仅仅利用一个开口就完成了两节腰突手术,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当时,蒋明辉所采取的脊柱内镜治疗方法,正是他在外地进修学习所收获的结果。时至今日,这类手术,已经成为长沙市三医院治疗腰椎疾病最有效,也是最受欢迎的选择。
“从前开放腰椎手术需要患者卧床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现在采用脊柱内镜治疗,患者第二天可以下床活动,最多也不超过一个星期,切口由原先的5~10厘米到现在的7毫米左右。小蒋当时带回来的,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名医工作室主任雷青不吝赞美道。
随着经验的积累,蒋明辉现在已经可以在不违背手术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治疗方法的自由组合。“当把知识点融会贯通后,选择组合不同的方案加以运用,往往能够收到奇效。”
他痴迷于对手术技巧的研究,常常在手术后独自一人重放手术的视频,他说这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而这种感觉又激发他在随后的临床与研究中不停地改进、创新。
“小白”变“大神” 他是心怀仁爱、口吐莲花的“演说家”
当一个人习惯了精益求精,就会在更多方面追求卓越。蒋明辉正是如此。
2003年,蒋明辉刚走出校门,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时,他还很腼腆,不善言辞。与病人、医生交流时,似乎总是有点词不达意。“我当时自认为不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心里也总觉得只要对病人们好就够了,大家能理解的。”
可是,接触的病人多了后,蒋明辉开始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骨科病人,大多数经历了较大的创伤,除了身体的痛楚,内心更是充满了焦虑:受伤的膝盖是否还能让自己像往常一样奔跑跳跃?断裂的手指是否还能弹奏出美妙的音符?损伤的脊柱是否会让自己的下半生都与轮椅为伴?他们需要得到医生耐心细致地解答。不会表达,会成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隔阂。”
决定彻底改变自己的动力,来源于2011年到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的进修。进修期间,他在每周的病历讨论中发现,一些年轻医生在讨论病情时有条不紊,对上级医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更重要的是,在病例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迸发出新的灵感和创意,从而给予临床治疗极大的帮助。这让蒋明辉感触颇深,“原来会说话竟然这么重要!”他决心要改掉自己不爱表达的毛病。
他从聆听与观察入手,看看那些能说会道的同事都说了些什么,听听自己接诊的病人都在关心哪些问题。
“观察和思考得越多,越发明白自身的不足。”蒋明辉坦诚道:医生能够侃侃而谈,往往是因为在专业上已经有了扎实的积累,对于遇到的问题,从容应对,“口吐莲花”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专业能力的体现。
“至于与病人的交流,则需要一种源自内心的认同。”蒋明辉说,其实很多病人反反复复地询问,很大一部分是在寻求安慰,一种来自于医生专业的肯定与慰藉。这时,医生需要做的,不是冰冷的专业术语,而是需要多一分耐心,多一分安慰,给予他们理解与鼓励。
“当你把他们当作朋友一样对待,体会他们的痛苦,就能够从心底给予她们多一些开导和安慰,能够跟他们说的话,自然就多了起来,温柔了起来。”
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对患者的尊重,蒋明辉的语言表达能力慢慢被“激活”了。现在,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蒋明辉还是不太爱说话,但只要到了跟同事、病人沟通时,他救像完全换了一个人,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让人倍感佩服和欣慰。他还与100多个病患家庭形成了长期的联系。再忙他也愿意跟他们多聊一会儿。
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让他斩获诸多大奖——连续两年获得长沙市三医院骨科青年医师演讲比赛第一名,2015年全国手术病例邀请赛华中五省赛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五名,2017年超能刀客全国总决赛第三名、万例挑一全国标准化病例大赛湖南赛区第三名,2018年中区四省赛区第二名。
来源:红网
作者:陈亚男 唐梦辉
编辑:陈亚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9/08/19/5819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