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图说·医生的一天 | 热爱与慈悲,是周巧玲教授生命的底色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丹 罗闻 编辑:周曼 2020-01-07 13:29:1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丹 通讯员 罗闻 长沙报道

红砖碧瓦的湘雅老红楼前,白衣战士们不知疲倦地匆忙穿梭着,仿佛有种深入骨髓的精神和力量,驱使着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本期《图说·医生的一天》聚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肾内科教授周巧玲,讲述她之于医学的坚持与热爱。

1.wm.jpg

时钟指向早上8点,肾内科25病室,周巧玲教授与所有医护人员着装整齐,有序排列肃立,全神贯注地聆听值班医生和护士通报患者的病情变化。周巧玲告诉记者:“这就是医护人员的神圣早交班时刻,每个人都要十分严肃地认真对待,这意味着医护人员一天的工作拉开了序幕。”

2.wm.jpg

交班会后,新入院的患者因为什么病因要入院?进院是否需要紧急处置?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检验与检查帮助进一步完善诊断和鉴别诊断?下一步如何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精细的全程管理及注意事项,这就是湘雅传统的三级医生查房制度。

3.wm.jpg

9:00,新病人讨论会后,周巧玲教授与科室副主任许辉带领年轻医生们开展逐个病床前巡查。

41.jpg

周巧玲教授来到患者床旁示范体格检查的手法,她特别强调说:临床医生的“三基”就是当医生的基本功,一定要过得硬。优秀的医生似于神探,不能放过任何与本病相关的线索与信息,详尽的病史与细致体查加上辅助检查,将有助于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治患者。

5.wm.jpg

来自革命老区岳阳市平江县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吴先生,入院前全身高度浮肿,用塑料袋包裹着溃烂的双脚来院找到周巧玲教授诊疗。周教授多次为吴先生开辟“绿色通道”住院治疗。对此,吴先生感激不已:“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们乡下人在湘雅这样的大医院没有靠关系治病,而靠的是您这样的好医生。”吴先生多次想给周巧玲教授送点礼物以表心意,却被婉拒,“您早日康复就是最好的回报。”于是,吴先生的儿子便在病房留言本上留下了“悬壶济世周巧玲,仁德仁爱为人民,医师护士令人敬,精心护理似亲人”几行字。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肾内科病房。在周巧玲教授眼里,患者的信任是对医务人员真心付出的认可,是前行的最大动力。

6.wm.jpg

10:00,查房结束后,周巧玲教授回到办公室,终于可以稍作休整喝一口水。

7.wm.jpg

所有湘雅医生的身份都不仅仅限于医者,他们还是教师和科研工作者。10:05,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授课开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等,周巧玲教授在课上进行了详细阐述。

曾任大内科主任、诊断学教研室主任的周巧玲教授系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择优留校后,湘雅老前辈勤奋、严谨、仁爱、仁术的行医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她。正是湘雅精神的传承,促使她对年轻一代医生严格要求,言传身教。“只有百年湘雅的精神不断传承,才能使我们的年轻人有望成为湘雅医学的未来。”

“I hope you can become excellent doctors.”她认为:湘雅的目标是培养卓越医生,这就需要医生在临床上摸爬滚打锤炼技术,同时摄取其他相关知识,用眼、用手、用脑、用心去做。

8.wm.jpg

11:00,周巧玲教授匆匆提着自己的工作包前往血透室查房。她走过的这条病房走廊,两边墙面挂满了患者赠送给科室医护人员的锦旗,这是对他们精湛技术和医德医风的赞赏。

91.jpg

一踏入血透室的门,患者们如同周巧玲教授的“老熟人”一样热情地与她打招呼。每到一台透析机前,她均会仔细询问患者情况。但这种交流却不止于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而更像是朋友之间的问候。竖起大拇指,给一个鼓励,这是她多年来惯用的方式。

10.wm.jpg

走到从前老领导的血透机前,看到周巧玲疲惫的身影和有些倦怠的面容,老领导心疼地说“巧玲啊,为了病人和事业,你太累了!你要好好休息,好好享受生活!”老领导犹如父辈的话语,让周教授眼泪夺眶而出。紧接着又用笑容将泪水强吞了下去。

或许褪去这身白大衣,放下所有理性与执着,她不过是个感性的女人。

11.wm.jpg

“周教授我看见您了!”身患尿毒症的曹吉利是周巧玲教授的“老病人”,一周前她突然双目失明,寻着声音找到诊室向她求助。在查看病情后,周巧玲认为可能是感染所致,立即帮她联系著名的眼科刘双珍教授。经诊疗后,小曹的眼睛很快重见光明。

12.wm.jpg

每周一次的普通门诊总是异常忙碌,为了保证每个患者当日就诊后能够尽早回家,周巧玲教授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达诊室,最后一个离开。“我不能放弃高负荷的普通门诊,因为大部分患者负担不起,我们得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131.jpg

挂周巧玲教授的号很难,但是对待老人、农村贫困人口、孕妇、残疾人以及情况特殊的患者,她总是会毫不犹豫地打开“绿色通道”。今年29岁的小吴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加号”患者。

小吴去年罹患膜性肾病,由于高凝血症导致中风偏瘫,母亲用轮椅将他推进周巧玲诊室。他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小孩才1岁多,妻子在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与他离婚。所有的治疗费均由母亲在外打工挣得,一天的生活费也就10块钱。长期以来,无论小吴什么时候来看病,周巧玲都会给他加号,并主动找针灸科医生帮他治疗偏瘫,甚至会给小吴送上几百块钱生活费,让这个不善言语的小伙子感受到温暖。

“医生不是慈善家,可是信心是良药,温暖也有良效”。周巧玲教授关注的早已不只是疾病,而是人本身。看到小吴经过综合治疗能够蹒跚行走,周巧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4.wm.jpg

18:10门诊结束后,周巧玲教授与科室副主任肖湘成一同前往老红楼病区处理其他工作。在迷宫般的医院楼道里,她穿梭了37年。

15.wm.jpg

一位患者在肺部感染后吃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到底是由于重症肺部感染还是由于药物导致的肾损伤,相关科室邀请周巧玲教授等专家前来会诊,帮患者找到病因。

16.wm.jpg

临近19:00,即将毕业的学生课题还需要导师指导,了解研究的进展,聆听各种实验结果。周巧玲教授要求学生进一步完善科研设想,通过研究来回答临床问题。“课题进展会不耽误师生晚餐,大家一边吃一边议吧!”一边吃着盒饭,一边讨论工作是很多湘雅医生的生活常态。

17.wm.jpg

会议结束,湘雅红楼前亮起了路灯。结束讨论后,周巧玲教授忙碌的一天还没有结束,因为次日是全国肾脏病防治论坛,她还要赶最后一班的高铁去广州参加学术会议。而在高铁上,她还要批阅学生的论文。

18.wm.jpg

临走前,她想起了年近九旬的母亲还在生病。医生女儿无暇照顾,只能托付给陪人看护,为此她深感内疚。一手托着行李箱,一手拿出手机给年迈的母亲打了个电话,“妈妈您要记得好好吃药哈,我出差回来后再来看望您!”

忠孝不能两全,选择了忠于自己的事业,便愧对了父母和孩子。周巧玲教授的家中,还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孙子,为了工作,她常常只能通过手机视频与他们相聚。“对于一个医生而言,8小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愧对家人,却无愧于患者。

记者手记:

在采访跟拍的过程中,周巧玲教授留给我的大多是背影。在湘雅医院弯弯转转的楼道里,她步履矫健地走在前头,我背着相机小跑着跟上。从清晨到日暮,试图记录下这位湘雅人每一个感动的瞬间。

是什么让湘雅人坚持不懈?周巧玲教授说,“应该是对医学的热爱,事业的执着,和本应有的菩萨心肠”。我见到她笑眼弯弯地为学生讲授,也捕捉到她在患者床前动容流泪;我体会到她在事业上的严谨与强势,也看到了她作为女儿、作为母亲、作为奶奶平凡人生活的一面。

或许我们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完整的她,她也有疲惫的时候,也有在家人面前的小脾气。但是我们看到了因为爱而发光的她,这份爱是之于医学的热爱,是之于患者的仁爱,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

人生而渺小,人生却宏大而长远。望捕捉到的这一缕缕光,足以温暖无助的患者,足以照亮前行人的路。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丹 罗闻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1/07/650671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