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刷屏族应警惕“视力杀手”青光眼 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

来源:红网 作者:熊力颖 李倩 编辑:周曼 2021-03-08 10:32:22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1.wm.png

段宣初教授在为青光眼患者看诊

红网时刻3月8日讯(通讯员 熊力颖 李倩)2021年3月7-13日是世界青光眼周,今年世界青光眼周主题为“视野不丢,生活无忧”。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也是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发病隐蔽,早期难以发现,被称作“盗走光明的小偷”。因此早发现、及时正规治疗,是避免青光眼致盲的有效手段。

青光眼是一组常见的威胁视神经及视功能的眼病。患病后,视神经随时间慢慢受损,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变得更加困难,最终的结果是永久性的视力丧失。

据推算,2020年全球约有7960万青光眼患者,其中1120万人最终可能发展为双眼盲。在我国,青光眼的患病率约为2%,致盲率为22.7%,占失明总人数的8.8%。①

刷屏族长期盲目熬夜追剧,视力缺损紧急就医

3个月前,30多岁的吴女士疯狂迷恋上了电视剧《流金岁月》。最近这段时间,近视500度的吴女士总是出现鼻根酸胀、眼睛模糊等情况,但经过一段时间休息,症状有所缓解。她刚开始以为是视疲劳,并未太在意。但近一个月,吴女士发现自己视物模糊和酸胀感一直没得到缓解。一周前,上班回家后,她突然发现自己左眼下方一片昏暗,而其他范围都是光亮的,意识到情况不对,她赶紧来到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就诊。

经湖南省医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段宣初教授检查后发现,吴女士左眼眼压高达30mmHg(正常眼压为10至21mmHg),视野小范围缺损,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需要尽快手术来控制眼压,要不然将有失明风险。”

吴女士有点想不通,自己年纪不大怎么会患上青光眼。对此,段教授表示,虽然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青光眼的高发人群,但实际上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上青光眼,连婴幼儿也不例外。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又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是一种由眼压升高而致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最后导致失明的眼病。因为进展相当缓慢,且无明显症状,不易早期发现。许多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来就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段教授解释道,长时间看电视会使交感神经变得很兴奋,光线暗淡更会导致瞳孔散大,引起眼球房角关闭,房水循环受阻,眼压升高,加之如果本身具有青光眼危险因素的人,容易诱发青光眼的发作。他提醒,平时要保护好双眼,注意休息和睡眠,阅读时保证充足的光线且时间不宜过长,尤其得避免在黑暗中玩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专家提醒:远离青光眼需定期筛查,早诊早治

3月7-13日恰逢“世界青光眼周”,“隐形杀手”青光眼是全世界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在中国大约有2180万人患上了青光眼,这是一种仅次于白内障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常见且严重危害眼健康、影响日常生活。

据悉,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见到的青光眼类型繁多,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大致分为四类:原发性青光眼(包括闭角型与开角型)、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和混合型青光眼。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或是眼痛、眼胀等症状,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虹视”现象,即晚上看灯时,灯的周围会出现彩虹一样的光圈,出现以上症状,最好到专业眼科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段宣初教授提醒,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或远视、有青光眼家族史、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40岁以上的这5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到医院做青光眼的相关检查,以排除或早期发现青光眼,及早治疗。

“随着医学进步,青光眼是可以进行治疗的。因此,如果能及早发现并做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对症治疗,采取最合理的方法控制眼压,以达到阻止视神经进一步损害的目的。”段教授表示,青光眼的治疗方法简单来讲就是将眼压降低到一个安全范围。降低眼压的治疗可包括药物、激光、手术等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及不同阶段等,专业眼科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对症治疗。

设立青光眼专科,行业大咖开展“个性化”诊疗服务

针对青光眼,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开设有青光眼白内障专科。专科团队由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名博士及5名硕士组成。

包括多位(前任或现任)全国青光眼学组委员,如前全国青光眼学组组长蒋幼芹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爱尔眼科长沙医院院长林丁教授,前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委员与湖南省青光眼诊疗中心主任、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段宣初教授,湖南省医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叶长华教授等。

林丁教授门诊时间:

周二/周四下午

段宣初教授门诊时间:

周一全天、周四上午

蒋幼芹教授门诊时间:

周一、周三、周五上午

叶长华教授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周三、周五全天

预约电话:4006-002-002

来源:红网

作者:熊力颖 李倩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1/03/08/90712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