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护士节 | 张翠娥:奋斗25个春秋,她用心呵护生命

来源:红网 作者:唐梦辉 张亚斐 编辑:刘丹 2021-05-11 18:25:33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2.jpg

张翠娥(右)与同事在一起。

图片1.jpg

张翠娥为患者护理足部。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唐梦辉 张亚斐 报道

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25个春秋的她,始终风风火火地忙碌在病床前,穿行在病房里,以高超的技艺疗愈伤口,用爱心、耐心、精心、细心、责任心诠释新时期“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她就是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张翠娥。

在长沙市第三医院2021年5·12护士节表彰大会上,张翠娥被评为了“天使之星”,她之前所在的神经内科八病室也被评为了“优质护理优秀病房”。她表示,自己将始终秉持南丁格尔的精神,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怀同理心、勤加沟通,练就优质护理服务

“三多三难”是神经内科病房的特点,即危重病人多,抢救难度大;高风险病人多,护理难度大;情绪不稳定病人多,管理难度大。但这些在她面前似乎都不成问题,“有同理心、多思考、勤沟通,这些问题都可以搞定。”张翠娥总结道。

长沙的李先生是一位渐冻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因呼吸困难入住到了神经内科八病室。行气管插管后每日需定时进行气切护理、排痰、翻身。50岁的李先生尽管身体不能移动,但意识思维非常清楚,每天被困在小小监护室里,导致他脾气变得非常暴躁,责任护士被凶了好几回,又害怕又委屈。

张翠娥了解情况后,每日到监护室与李先生沟通,帮助他排遣不良情绪。“妻子长期不在身边,他感到孤独,一个思想健全的人被躯体的疾病束缚,情绪当然会不稳定。”张翠娥向李先生的妻子建议在其病情稳定后接受专业的居家康复护理,并亲自培训了一名护工,手把手地教她气切患者的居家护理要点,详细地指导如何定时进行翻身、雾化、吸痰。之后,李先生又多次来病室住院,情绪明显好转。

精湛技艺、服务患者,演绎高品质医疗

科室卧床患者多,压力性损伤发病率相对较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做好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护理,张翠娥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于2017年取得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资格证。

后来,张翠娥担任医院压力性损伤护理组组长,协助护理部对全院进行压力性损伤的管理和指导工作,采用国际先进的湿性愈合理念和诊疗技术进行伤口、失禁的治疗护理,显效率达到了100%。

2017年,张翠娥开展了伤口造口门诊。在她的指导下,医院伤口门诊团队目前已拥有4名伤口专科护士持证上岗,4年来共接受伤口门诊人次200余人次,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处理及疑难伤口会诊指导约150余人次。同时,她还带领团队进入社区服务中心及养老院,指导当地20多名工作人员开展压力性损伤预防及处理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中,张翠娥也收获了自己的成功。担任湖南省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卒中护理专业学组委员的她,在专业期刊先后在发表多篇论文,参编《健康教育》《老年安全护理与风险防范》等专业书籍,个人荣获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护士”“先进个人”“三等功”“优秀党务工作者”、长沙市“优秀护理管理者”等荣誉称号。

技术创新、因材施教,打造精益化专科护理队伍

除了加强自身的学习,张翠娥还非常重视专科护士的培养。她认为,“每个护士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发挥她们的长处能更好地提升管理效率、培养人才。”

基于护理安全第一的考虑,她着力打造精益化的神经内科专业护理队伍。她在科室积极推行护理新技术的开展。选派护士进修学习脑卒中病人肢体偏瘫、吞咽障碍的康复技术;选送多名护士外出学习危重患者的监护技术、超导下PICC置管术等护理新技术;开展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治疗,并获得了新技术评奖。

在她的培养下,科室整体护理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打造出了一支高水平的护理队伍,为科室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科室拥有重症监护、康复护理、国际造口治疗师、PICC护理等6名专科护士,这些优秀的护理人才有的走上了护理管理岗位,有的开展专科护理带教,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专业才能,助力医院护理质量与内涵的提升。

据悉,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八病室已获“湖南省优质护理服务考核先进病房”、院级“优质护理优秀病房”等称号,并涌现出了荣获“长沙好人”、院级“天使之星”“十佳青年”等称号的一批优秀护理人员。

来源:红网

作者:唐梦辉 张亚斐

编辑:刘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1/05/11/93290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