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26日讯(通讯员 金浪)“回家的感觉太好了!”与上海人民并肩作战38天后,长沙市中医医院援沪医疗队50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于5月23日乘专机返回长沙。援护期间,医疗队负责上海古丹路方舱医院6号楼新冠感染者的医疗工作,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50人,出舱348人,转诊2人。除足月孕妇、婴幼儿外,实现了在舱患者中医药治疗率100%。
守“沪”38天,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50人
4月15日,按照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部署,长沙市中医医院32小时内完成队员选拔、物资准备、强化培训等,迅速组建援沪医疗队,50名队员代表长沙紧急驰援上海。医疗队抵达上海后迅速投入工作,接管古丹路方舱医院6号楼。副院长唐勇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领队,医务科科长谢卫龙担任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联络员,下设综合调度、宣传信息报送、物资生活保障、核酸采样、健康监测督导等小组。全队平均年龄34岁,其中35岁以下青年30人。
抵达上海的第二天,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到培训学习中,逐一考核过关。先遣队多次在方舱医院6号楼实地勘查,组织联合流程演练,反复检查,开展场地交接和物品准备工作,做好进入“战场”的一切准备,于4月18日正式开舱收治患者,4小时完成160余名患者的收治。
方舱运行期间,医疗队遵照国家和上海方案,对无症状感染者采用中药一号方、轻症患者采用中药二号方治疗,对特殊病人进行专家会诊,予以个性化治疗,同时开展推拿、艾疗、耳穴压豆、芳香药物、传统养生功法、情志疏导等特色治疗,最大程度满足了患者“一人一策、一人一方”的精准施治需求。
工作之余,医疗队带领患者练习呼吸操、健脾操、八段锦等中医养生操,体验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建立非接触式病情观察交流图和爱心物品箱,赠送出舱寄语,不断增进医患情谊;调动舱内党员积极性,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通过组织感控知识培训,手绘抗疫图安慰小患者,拍摄抗疫小视频,开展“套圈活动”等,不断丰富患者的舱内生活。
截至5月16日正式休舱,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50人,出舱348人,转诊2人。收治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2岁。患者在舱时间平均6.6天。除足月孕妇、婴幼儿外,实现了在舱患者中医药治疗率100%。
“在最好的年纪里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
援沪期间,医疗队克服方舱条件简陋、物资供应不畅、饮食生活差异等诸多困难,充分发扬“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精神,实现了“患者零死亡、队员零感染、出院零回头、患者零投诉”的目标,并为湖南省援沪中医医疗队成为国家援沪中医医疗队中“队伍规模最大、收治患者最多、患者转阴时间最短”的“三最”成绩作出了贡献,得到了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
除此之外,医疗队还紧急调配4批次16名队员先后支援上海社区的核酸采集工作,完成标本采集4000余人次;多次配合完成驻地酒店的物资搬运、门禁值守、楼栋督查等工作。
“有时在30多度的高温里,穿着防护服很闷,工作强度高,还要三班倒,这不仅仅是对队员们体力的考验,也是对大家毅力的考验。”谢卫龙说。为了能给医疗队员鼓励与支持,谢卫龙牵头成立心理健康小组,组织队友、同事、家属们制作祝福视频、撰写家书,召开线上生日会,通过暖心的话语、精美的图画,传递家人般的关怀。
疫情防控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检验党员初心使命的考场。医疗队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身边党员的感召下,20名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累计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刊发相关报道106篇,营造了学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回忆这段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日子,大家纷纷表示,“在最好的年纪里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永生难忘,值得一辈子珍藏”“痛并快乐着”“真的来对了”……守护方舱的日日夜夜,大家最开心的莫过于,看到患者康复出舱时的兴奋与喜悦。
历经疫情大考,长沙市中医医院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正变得更加坚强有力。医疗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将继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回到工作岗位,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投身到医院发展大局中,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金浪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2/05/26/1131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