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在现代社会,面对复杂多元的健康挑战,该怎样更深入地认识医学和健康?面对严重威胁中国妇女健康的宫颈癌,该怎样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打一场胜仗?面对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占首位的心血管病,该如何应对和预防?在近日召开的2022腾讯医学ME大会上,多位专家围绕相关问题,为公众答疑解惑,以科普助力全民健康。
医学、卫生和健康三者有何联系
王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
没有绝对的完全健康人,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
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社会文明,更关乎人民的终极福祉。人民的终极福祉就是健康和生命。这样的终极利益需要强大的医学卫生健康事业来保障。
什么是医学?
医学是为了恢复、维护和增强人的健康而发展出的一门知识、技术、艺术的学术体系,核心是维护健康。医学的一部分是重点专注于眼前这个具体的人面临的健康问题,它对个体是不厌其精、不厌其深、不厌其个体化的。但医学不仅仅要关注患者个体,还要关注人群、人类乃至众生。这门学问叫做群医学,研究共性的发病原因、致病因素、维护健康原理、社会科学和相关手段等。关注个体与关注群体,不能截然分开,而要相互融通。
什么是卫生?
协和医学院对卫生的定义是,依据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为了恢复、维护、增强人的健康所采取的行动。医学是学,卫生是行,虽然两者概念上密切相连,但它们是不同的。
卫生作为维护健康的行动,不只受到医学,还有政治、经济、人口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要消灭血吸虫,那么医学上知道了血吸虫是怎么样感染的,由什么样的致病源,经过什么路径来感染,怎么在体内繁殖的,知道了驱虫的方法、药物治疗的方法。但是真正要想控制血吸虫病,要消灭钉螺。灭钉螺的行动必须政府组织、民众参加,团体一起做事情。所以,卫生维护的行动是个综合的行动。
怎么建设公共卫生体系?要点是为了达到健康目的,将群医学的医学原理转化成为相关社会行动和政策的过程,也是一个协同包括医学界、大卫生界和社会各界在内,从个体到群体,到社会到国家到人类共同维护健康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哪个学问体系、技术体系,没有哪个人、哪个行业和卫生是没关系的,这就是公共卫生实施的要义,必须由小众而大众化。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人的一种良好的生命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和谐与环境友好四个方面。没有绝对的完全健康人,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通过医学的原理、卫生的行动,所达到的一种目标、一种结果,一种良好的民生状态,这也是医学、卫生、健康三者之间的联系。人类要想真正达到健康状态,不仅要考虑自身,还要考虑周围其他生物、生态环境的健康,只有人类与环境相友好,才能够真正维持人类长远的、更高水平的健康。
关于医学、卫生、健康,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应当深刻了解的内容。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真正成就自身的圆满。
疫苗+筛查是预防宫颈癌最佳方式
乔友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卫学院特聘教授):
宫颈癌有望成为通过疫苗接种、筛查和早诊早治来全面预防乃至消除的第一个人类恶性肿瘤。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杀手”,也是恶性肿瘤中唯一病因明确的肿瘤。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是引起宫颈癌的病因,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几乎所有宫颈癌的病例都与14种高危型HPV感染有关,最常见为HPV16型和18型。
得益于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今我们有了对抗HPV的现代化武器——HPV疫苗和核酸/蛋白筛查技术。
预防宫颈癌有两道关口:在病毒侵入人体前接种HPV疫苗,体内抗体就会把病毒杀死;成年妇女需要定期筛查,若能在癌前病变阶段查出来就可以得到根治。HPV预防性疫苗和筛查相结合才是最佳的宫颈癌预防方式。
在中国,约84.5%的宫颈癌都与HPV16、18型持续感染有关,目前已上市的5种疫苗均覆盖了这两个最常见的宫颈癌型别。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这几种疫苗均有预防宫颈癌的功能,关键是应尽早接种。
中国研发的两个国产二价HPV疫苗分别于2019年12月和2022年3月获批上市,由此成为全球继英美后第三个成功研发和生产HPV疫苗的国家,从而让中国女性尽快共享这一人类科学进步的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HPV疫苗越早越小接种越好,一般优先接种9—14岁女孩,其次是15—45岁的女性。同时,所有有过性行为的25—64岁女性都应定期参加宫颈癌的筛查。
由此,宫颈癌有望成为通过疫苗接种、筛查和早诊早治来全面预防乃至消除的第一个人类恶性肿瘤。
用两个“120”抓住心梗黄金救援期
霍勇(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这4个因素几乎占了心肌梗死发病的80%。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也是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尤其是心肌梗死,起病急、进展快,如果不能在最佳救治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致死致残率极高。
心肌梗死发生的场合具有随机性,可以在家、工作单位,甚至在上下班路途中。因此,突发心梗的患者更多依赖周围的人施以援手。
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猝死,公众尤其是公共服务行业,例如商超工作人员、消防员等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此外,公众场所应配备心脏自动除颤器(AED),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救治患者。
心肌梗死的救治特别强调两个“120”:对公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对医生来说,急性心肌梗死黄金救治时间是120分钟。
心肌梗死的抢救步骤有3个:一是现场人员帮助患者躺平、吸氧,让患者第一时间静卧、休息,如果发现心脏猝死,要进行心肺复苏;二是第一时间拨打120送患者前往有胸痛中心的医院,急救车转运途中开展抢救措施;三是患者到医院接受救治,通过溶栓或介入治疗,及时疏通被阻塞的血管,救治越早患者获益越大。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全国急性心肌梗死救助网络,已实现100%省级覆盖、93%地市级覆盖、77%县级覆盖,将帮助更多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的黄金救治12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
事实上,急性心肌梗死可防可控,10个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患者中,有8个可以通过干预的手段来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这4个因素几乎占了心肌梗死发病的80%。肥胖、饮酒、睡眠不足或情绪激动也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此外,暴饮暴食、剧烈运动、过度疲劳、季节变化等也会导致心肌梗死。比如,冬季就比夏季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和诱因,有这方面的相对高风险人群就应当在各个方面多加小心。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自身要做好预防,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充分休息、心情愉悦、定期体检等。此外,还需要医生的帮助,比如提出“三高”共管,给予降压、降脂、降糖的指标,给出药物使用建议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周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