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岳阳: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 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王金河 赖连科 潘争辉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易锐华 2022-07-15 14:19:59
时刻新闻
—分享—

3.wm.jpg

义诊活动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7月15日讯(通讯员 王金河 赖连科 潘争辉)近年来,岳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中医药大会精神,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得到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位推动,中医药保障有力有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曹普华、市长李挚先后作出指示批示,印发了《岳阳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中医药发展纳入了全市综合绩效考评,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发挥优势,中医药服务增量提质。全市共有公立中医医院9家,其中三级甲等中医院1家,二级甲等中医院5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350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华容县、岳阳楼区、临湘市、云溪区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全市共3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7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市中医院推拿科为华中地区国家区域推拿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张氏正骨为全国十三大中医骨伤学术流派之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治疗中的独特作用,中医药参与确诊病例治疗率达99.35%,疗效显著;50名中医医疗队员逆行远程支援上海抗疫,连续奋战40余天,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彰显了岳阳市中医人的担当作为。

拓展市场,中医药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共有19家中药材种植基地、173家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22.78万亩,2021年产值6.63亿元。平江县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积极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临湘市因地制宜打造中药材种植特色小镇,培育了“艾叶之乡”坦渡镇和“金银花之乡”詹桥镇等一些特色产业乡镇。全市有君昊、天香、兴盟、济寿堂、乐邦、高圣生物、华达7家中药饮片生产厂家,全省占比达12.39%,位居全省第二位。中药制剂生产企业有3家(科伦药业、乐邦制药、金寿药业),2021年总产值为3.3亿元。科伦药业生产的康复新液单品种年产值达2.4亿元,乐邦制药的龟蛇酒、麻仁胶囊打造了响亮品牌。

注重传承,中医药人才厚植土壤。加强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中药特色技术人才、中医药创新型骨干人才等特色人才培养。全市现有1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6个省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9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湖南省名中医”4人(顾国荣、张正元、沈智理、李武明),“湖南省基层名中医”2人(周亚炜、刘光超),“岳阳市名中医”15人,全国优秀中医药人才5人。建立“西学中”培训制度,与湖南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西学中”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近两年培训医务人员500余人。近年来,全市各地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健康知识“五进”活动累计达700多场次,惠及群众80余万人次,营造了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浓厚氛围。

临湘市:长袖善舞 蓄势而飞

临湘素称“湘北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2018年,临湘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各类中医养生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乡镇村医中医药适宜技术得以推广,推动临湘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2021年,临湘市中医药服务13万余人次,诊疗收入4389.1万元,较上年度增长3.8%。

临湘市把中医药服务作为卫生事业的“龙头”,保持“人力、物力、财力”倾斜,严格按照创建要求定盘子、找路子。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和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本级财政逐年加大对中药事业的投入,实行中医药经费单列。2022年,临湘市委、市政府将中医类别门诊统筹医保报销试点纳入政府年实事项目,将门诊病人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中药饮片、医院制剂纳入全市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的报销统筹,报销年度总额预算1200万元。

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完善以临湘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临湘市人民医院和临湘市妇幼保健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延伸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至2021年底,100%的建制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100%的建制村卫生室配备了40种以上中成药;100%的建制村卫生室配备了100种以上中药饮片。临湘以“名医、名科、名院”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内涵与水平。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时期,临湘在中医药防控工作中率先建立中医药结合救治工作机制,深化中西医临床协作;率先向大众推出中药预防用药;率先为重点防控人员及复工复产企业免费提供中药预防用药,努力为临湘人民健康保卫战提供坚强保障,并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殊荣。

目前,临湘市的中药材种植、产品加工、流通和应用已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全市有中药材种植基地7个,总种植面积18000多亩,种植中药材500多种,全市艾草种植、加工、康养企业总产值约10亿元。

云溪区:将中医药治疗送到群众家门口

近年来,云溪区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抢抓发展大好时机,形成了区域龙头带动基层中医并行发展的格局,2018年成功创建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

该区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卫健、财政、编办、发改、人社、农村农业、医保等部门和各镇(街道)政府领导为成员的区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联席会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为提升中医院整体发展,该区于2021年12月完成中医院整体搬迁。同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设立中医药财政专项,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和必要设备购置。切实保障区域公立中医类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建设的投入责任落实,全区6家基层卫生机构均完成统一的中医馆设置,做到了设备、场地、人员齐备,将中医药治疗送到群众家门口。

为不断完善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区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部分村卫生室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22名。全区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项目,加强了中医药专科服务,全区有“疼痛科”和“针灸推拿康复科”省重点学科建设2个;区中医医院“骨针刀”“中医康复妇科”为中医特色专科,区人民医院“中医肛肠”为中医特色发展专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皮肤中医药治疗和儿科中医药治疗,拓展了中医药服务范围,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35%以上。同时,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均100%的开展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场所和设施设备,推进中医阁建设,已有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疫情期间,该区推广中医药预防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群众中形成了知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

经开区:强基固本 补足短板惠民生

面临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岳阳经开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工作理念,坚持俯首耕耘开垦中医药文化传播曾经荒废的沃土。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推进《湖南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取得明显成效,打造了以金凤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服务为特色的工作亮点。

医疗卫生事业事关民生民计,近几年来,经开区工委、管委会立足实际,务实笃行,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坚持把中医与西医放在相同高度。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余万元,添置救护车辆5台,对全区中医综合服务项目建设、区级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共投入专项资金70余万元。

全区2家建制乡镇卫生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建成高标准中医馆,并投入使用,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覆盖率100%,26家行政村卫生室均已添置了针灸、推拿、拔罐等常用设备,依托中医馆和医联体指导医院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全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力推广,同时,中医药得到了广大群众认可,大多数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冬病夏治”敷贴服务和中药膏方已在人民群众中蔚然成风。中医药服务工作得到了省、市、区领导充分肯定和群众的称赞。

岳阳县:全方位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

岳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中医药医改工作,扎实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迅猛,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凸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后,县中医药事业一步一步发展,工作特色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局机关设置中医药管理股,编制3人,县直医院均开设中医科,14个建制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馆,按标准要求配备中医执业医师和药师(大多数外聘),全县194个建制村(居委会)卫生室均要求能提供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县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开设临床医技科室18个,中医药适宜技术全业务科室推广应用;围绕单方验方、经典名方、名医名方、传统药方进行挖掘,推陈出新;对艾灸、针灸、扶阳罐、火龙罐等传统中医诊疗技术开发和推广,让一批具有中医特色、诊疗效果明显的理疗项目受惠百姓;拓展服务,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精心组织专业队伍,研发推广药膳、药饮、药妆、药浴等中医药保健产品和保健服务;结合季节、时令变化,研制重点人群、慢性患者、亚健康人群的治未病干预处方,并在医共体单位(乡镇卫生院)推广应用。

岳阳县委、县政府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在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中对各乡镇、各部门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了岳阳县中医中药材资源数据库与中药标本馆,逐步推进筻口艾叶、柏祥雷公藤等中草药种植基地——医院联手建设,促进县域中药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力度,提升中药材保护和利用,助力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华容县: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华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全方位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全面落实中医惠民实事,实现了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

在县中医院,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中药味。作为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龙头,该院担负着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责任和使命。1979年,华容县中医医院成立,2022年成为三级中医医院,现开设针灸推拿康复科为市级重点专科,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湖南省基层名中医工作室”1个。

为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华容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其中,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达到“四有标准”: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服务,7个非建制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科。华容还将在14个建制乡镇卫生院中打造1至2个旗舰中医馆,在155个行政村卫生室中打造5至8个中医阁,中医参与诊疗率明显提高,中医诊治优势日渐凸显。

依托县中医医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相关专技人员的10类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40个基层常见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培训工作。累计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5期,培训500余人次,培训参与率100%、合格率100%,先后遴选1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目前,华容县禹山镇共有中药材种植基地20000余亩,共有桔梗、防风、白芷、前胡、黄精、莲子等10个主要品种,辐射带动周边村镇25000余亩,并为全县约5万亩中药材大田提供种子、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和外销等服务,年产量6万吨,2020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2亿元。

君山区: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君山区结合区情,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坚持区级医院为主导、基层卫生院协同发展的原则,合理布局区内医疗机构的规模、数量、结构,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完善特色专科、传统中医诊疗,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提高诊疗技术和水平。坚持按照“统一、规范、提标、扩面”的原则,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

“十三五”期间,君山区投资3000万元,进行区中医医院院内环境改造,新建住院楼一栋、医技楼一栋共9400平方米。并从完善中医科目入手,设置康复科、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骨伤科、治未病科等中医特色科室,重点开展康复学科建设,积极传承针灸、推拿、中药、小针刀、牵引、火罐、敷贴、艾灸、刮痧、熏洗、穴位注射、康复、三伏贴、热奄包等中医药特色服务,中医针灸、推拿、火罐、敷贴、艾灸、三伏贴、穴位注射等技术受到广大群众青睐。

2021年,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探索研究脑血管意外后期及运动神经损伤疑难病症病人,已成为医院康复诊疗主攻方向。为更好地为疑难病患服务,传承中医特色优势,医院在区政府、区残联、儿童福利院的支持下,成立儿康中心,为小儿脑瘫、小儿语言障碍等病人设置特殊病房,建立绿色通道,提供康复优质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医门诊诊疗39694人次,出院病人4501人,住院病人全部服用中药和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诊疗,对比去年同期,中医药收入增加419万余元,出院病人使用中医药服务技术较去年同期增加694人次。

平江县:“三个聚力”激活中医药事业发展

近年来,平江县以“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坚定理念,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中医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需求,稳步推进县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药”的浓厚氛围。

聚力深化综合医改,加强深入帮扶、医保报销及经费支撑。平江县将振兴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纳入县域综合医改范畴,成立了健康平江建设工作委员会,总揽健康平江建设及综合医改工作,并被纳入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牵头成立了平江县中西医结合总医院,由县中医医院定期组织中医药专家团队深入成员单位帮扶指导、教学查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平江县将中医医院国医馆设为医疗保障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降低职工医保在中医院住院起付线,提高职工医保在中医医院住院治疗报销比例,对医保总额预算、部分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予以倾斜,并将中医药事业发展列入财政预算,每年为中医医院基础建设解决贷款贴息。

近年来,平江县致力基础先行、学科提质、合作共赢,聚力中医事业发展。2019年6月,平江县老中医医院整体搬迁至新城区,新建了一所集急救、医疗、教学、康复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二级综合医院,成立全市首家紧密型中医医联体。2021年,中医门诊就诊人次同比增加1489人。

同时,平江县深化顶层设计,深化精深加工,聚力中药产业壮大。县委、县政府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坚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平江县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平江中药材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平江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50亩以上的基地(合作社)有61个,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27174亩,其中,平江白术、澧县石菖蒲、金樱子、湘莲子等8种规模以上的中药材列入湖南省道地中药材目录(第一批)道地产区,白术被省道地中药材目录以地名命名为“平江白术”,先后培育和引进北京同仁堂平江公司、金寿制药等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中药材产业年均产值达1.65亿元,成功争创了湖南省中药材基地示范县,“平江白术”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

南湖新区:推动中医药服务普惠民生

针灸、推拿、穴位敷贴、拔火罐……社区居民每天只需要步行十几分钟,就能接受这些传统的特色中医服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南湖新区的“中医药进社区”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从以前“看已病”到现在走进社区“看未病”,该区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开展防病治病,推进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在基层医疗卫生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推进的道路上,跨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推进基层中医馆建设,完善覆盖基层的中医药服务网络。目前,南湖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民生实事已完成,逐步形成了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为骨干、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区中医药服务网络覆盖率达85%。

加强中医药服务宣传,形成良好的中医药发展氛围。近年,南湖新区中医药服务以机构改造、各类中医药宣传活动为载体,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使中医药文化贴近百姓,融入百姓生活,已形成全民参与、愿意接受中医药预防与养生保健服务的社区中医药文化氛围。

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为让老百姓不出社区看得上中医、用得起药、看得好病,南湖新区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在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中,开展群众喜爱的中医方药治疗和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敷贴、熏洗、导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同时,加强与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动,整合康复设备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中医康复服务,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和精神的功能,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南湖新区通过外派进修、师承教育、在岗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采取进高校理论培训、入市级医院轮训、揽本科技术人才、聘中医专家服务社区等方式,提升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解决一线中医医务人员不足问题。现该区社区卫生服务和中医药服务知晓率、利用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6%、81%和94%,社区中医药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下一步,南湖新区将建立中医专家进社区机制,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更加有效地实行与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双向转诊,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中医药特色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岳阳楼区: 传中医国粹 惠民生健康

近年来,岳阳楼区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始终把中医药工作摆在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稳步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广大居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岳阳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纲要,成立了区级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通过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和卫健人的共同努力,2019年9月顺利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复评。

岳阳楼区通过202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乡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全覆盖”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所有机构有中医药专业执业医师,有中医诊室、中药房等中医服务区,能提供中药饮片、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穴位敷贴、牵引、封包、扶阳外治等12项及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并已形成一定社会效应,深受居民一致好评。

岳阳楼区委、区政府及区人社、区卫健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公招形式引进了中医、针灸推拿、中西结合专业人员12名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选送67人参加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知识的培训学习;选送30多名中医骨干力量参加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发展知识培训学习;选派20多人到外地开展中医技能提升培训;选派9人参加了“西学中”人员培训,大大缓解了基层中医药专业人员短缺问题,提高了中医药人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岳阳楼区利用每年“中医节”、中医药服务“基层惠民”宣传等活动组织区属各医疗机构通过横幅、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做好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中医药健康教育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开展中医药知识讲座、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播放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音像资料,设立中医药知识宣传栏,发放中医药健教处方和宣传册等丰富多彩的中医健康教育,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营造中医药发展氛围,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提高了广大社区居民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岳阳楼区一直把人民群众的健康置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区和首善之区”的大局之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基层中医药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屈原管理区:“四突出”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屈原管理区中医药工作坚持“四个突出”,科学谋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队伍建设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与文化传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屈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突出政治引领,扎实推进中医药工作机制建设。该区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成立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医改重点工作任务、重点民生实事和绩效考核,高位推进中医药发展工作。

突出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中医药产业项目建设。区认真做好调查研究与政策衔接,全面摸清本地区中医药发展现状,做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大力扶持中医产业发展。辖区内中医药产业企业岳阳正海药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已获得国家GSP认证,年产值估计达7200万元,年利润1300万元。

突出提质提效,扎实推进中医药基层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医院建设,总投资4400万元的区中医院工程建设项目已顺利启动。全面完成全覆盖,辖区内各乡镇卫生院确保中医药服务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实现基层群众共建共享中医药服务目标。着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加强中医药疫情防控与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共制作投放专用预防饮剂24452剂,服务对象5204人次,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突出基层基础,扎实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实施“西学中”人才培训项目,大力加强中医人才培训,主办培训班2期,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82人次。强化行风建设,认真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和廉政教育,积极推进清廉医院建设,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中医价值观。

湘阴县:以良好的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近年来,湘阴县卫生健康局积极探索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新思路、新方法,传承创新、积极进取、全力推进、亮点纷呈。

高度重视,极力推进县域内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近年来,湘阴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为全面推动湘阴县中医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把湘阴县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作为关心群众需求、大力支持卫生健康事业的大事来抓,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调度。湘阴县中医医院新院占地面积约40亩,设置临床住院科室15个,开放床位508张,将于2023年初完成搬迁,诊疗环境和内部功能布局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将极大地提升全县中医医疗诊治环境,扩大中医药影响力,为全县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发挥优势,积极做好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强化中医药担当。疫情发生以来,湘阴县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组,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早期干预、深度介入,参与确诊病例会诊工作,确保确诊病例中医药参与率为100%。根据中医治未病原则,湘阴县中医医院多次分批次向定点医疗机构、隔离点、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免费发放新冠肺炎中药预防汤剂,2020年至2022年免费发放中药预防汤剂近10万人次。

乘势而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取得新成效。2021年6月8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集团湘阴县医院揭牌成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出医疗专家52批132名到县中医医院开展病区查房、会诊、专家门诊工作,并进行临床和手术带教、学术培训等工作指导。

强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活动积极开展。积极传导中医药文化深厚的底蕴,大力宣传普及传统中医药知识,让国粹中医融入群众生活中,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2021年,湘阴县中医医院共计开展义诊40余次,进行中医健康知识讲座10场,发放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资料4万份,义诊群众达5000人次。

与此同时,湘阴县中医医院作为县级中医药事业龙头单位,切实担负起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的使命与责任,秉承传统中医理念,不断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特色优势。2021年,湘阴县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培训全县各医疗机构业务骨干共计80余人次。

汨罗市:传播中医药文化 助力百姓健康生活

近年来,汨罗中医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最高的行动标准、最严的工作要求、最大的责任担当、最优的路径方法,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奋斗收获中医药事业发展累累硕果。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汨罗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66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临床科室,各临床科室共开展182项中医诊疗技术,能运用36个中药诊疗项目、20个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按照三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的新院将于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为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汨罗市积极推进中医馆项目建设,目前100%的建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标准化中医馆,实现了基层中医药四有: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服务,实现了群众共建共享中医药服务目标。

防控疫情,中医药书写使命担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市卫健局迅速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机制,成立中医药救治工作组和专家组,参加定点医院患者会诊和医疗救治,指导汨罗各级医疗机构科学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医医院药剂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做好中药的采购、调剂、煎煮工作,为防疫一线人员、疫情防控处置人员、隔离人员、社区群众提供预防中药共3万剂,为128家复工企业调配中药预防方剂共2万剂。

创新机制,造就新时代中医药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汨罗市积极推进“柔性引才”项目的开展,拓宽引才渠道。近3年来,通过“四海揽才”等多种途径共引进高校中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7人,全面提升了中医药临床科室的整体医疗技术力量。

为传播中医中药知识,市卫健局联合市教体局,走进正则学校、罗城学校,以“罗城艾草香、关注眼健康”为主题,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汨罗市中医药专家团队来到地处偏远的罗江镇嵩山村、神鼎山镇新开村开展中医药义诊服务,现场为村民发放中医药健康小处方,通过“村村通”广播向村民解读中医药法、中医药日常保健知识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文化理念,打通了中医药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红网

作者:王金河 赖连科 潘争辉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2/07/15/115264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