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0日讯(通讯员 舒丽)脱肛是肛管、直肠或乙状结肠的黏膜或全层向下位移,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又被称为“直肠脱垂”。肛门肿物脱出是脱肛的主要症状,脱出的肿物初期可自行收回,随着病情加重,需用手托回,还会伴随身体抵抗力下降,脱出的肿物不易复位,出现排便困难、便不尽感,甚至肛门失禁、出血、肛门潮湿瘙痒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那么生活中哪些人容易发生脱肛呢?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特聘专家王爱华教授表示,脱肛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发育不良,营养不良,年老体弱,以及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脱肛的发生。脱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发病率会高于男性,临床上脱肛一般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
1、儿童
5岁以下的儿童发生脱肛的比较多见,因为儿童的身体各部位发育还没完全成熟,骶骨还没有完全成型,直肠粘膜下组织也比较疏松,直肠缺乏骶骨支持,不利于固定,从而增加肛门括约肌负荷量,当用力或长时间排便时腹压增加,很容易造成脱肛。
2、老年人
年老人群也是脱肛的易发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全身组织器官衰退且肌肉慢慢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前列腺肥大和气管炎等,会频繁增加腹压。再加上膈肌下降,可压迫腹腔脏器,向乙状结肠和直肠移位。另外老年人体质衰弱,括约肌松弛及骨盆直肠窝,和坐骨直肠窝脂肪量比较少,所以容易导致脱肛的现象。
3、多次分娩的女性
有过多次分娩的女性往往骨盆下口较大,盆地和肛周的肌肉比较松弛,一旦在排便中用力过度,就容易导致脱肛。
4、体弱营养不良的重体力劳动者
一些体质薄弱、营养不良并且进行重体力劳动的人,也容易出现直肠失去骶骨支持从而发生脱肛的现象。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提醒,对于易患脱肛的人群,生活中应尽量可能避免诱发脱肛的因素,做好预防工作,如调节日常饮食,适当增加营养,不要过于劳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和腹泻;老年人还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等,预防脱肛的发生。
来源:红网
作者:舒丽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2/10/20/1195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