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7日讯(通讯员 王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英文简称“COPD”,被称为“不会呼吸的痛”,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总称。
慢阻肺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患病周期长、反复急性加重、有多种合并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慢阻肺已成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三位。
目前,慢阻肺尚不能完全治愈,但科学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临床上,慢阻肺患者错误使用药物的情况屡见不鲜。长沙市第三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刘丽华来解读慢阻肺用药的小知识。
用药误区一:用药只是好一些,但效果不大;老慢支,无法治。
事实上,药物治疗所起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从近期考虑,治疗用药后患者症状可以减轻,活动能力增强;从远期考虑,可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频率。一旦患上慢阻肺,受损的肺功能将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可以预防急性加重,减少其发作频次,延缓肺功能下降的速度,从而延缓疾病进展。
用药误区二:注射治疗比吸入药物治疗方便,见效快。
由于慢阻肺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部,因此推荐吸入药物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和静脉注射、口服相比,吸入药物经呼吸道直达肺部、起效时间更快,并且疗效更佳。同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少,因而不良反应小;另外,吸入药物携带和使用方便,可以随时吸入用药。
用药误区三:是药三分毒,感觉不舒服了再用药,按需用药就行,没必要天天用,还浪费钱。
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治疗慢阻肺,药物是主要手段,坚持长期用药是关键。规范用药能使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率减少40%,患者死亡率降低60%,规范用药能有效减少急性加重次数、降低病死率,减轻疾病负担,长期规范用药更省钱。
用药误区四:不认识疾病的分期,治疗“见好就收”。
慢阻肺的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虽然叫“稳定期”,疾病仍在缓慢进展,肺功能仍会继续下降。一旦“见好就收”,不仅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治疗效果,反而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因此,遵从医嘱并坚持长期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在治疗药物中,吸入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是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的首选药物。一旦发生急性加重,需及早就医治疗,根据严重程度,运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等有效治疗手段尽快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尽可能地减少对器官的损害。
用药误区五:吸入药物里面有激素,用多了有副作用。
吸入激素治疗慢阻肺,激素可以直达肺部发挥治疗作用,药物用量较少,全身副作用小。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皮质激素规范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慢阻肺最有效的抗炎药物。与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比较,吸入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一般来说,吸入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的糖皮质激素相对安全。如果患者因为担心长期使用激素会有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届时一旦出现急性加重,如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全身激素治疗,其副作用将更大,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用药误区六:药物吸入了没感觉,应该是没有吸进去,需要加大剂量。
最新慢阻肺指南指出,当症状、急性加重改善不明显时应首先评估吸入方法是否正确以及非药物治疗情况,能否正确掌握吸入药物使用会影响最终药物疗效。
有些干粉吸入剂的粉末是无味的,所以吸入了没感觉。一般来说,只要按照说明书规范、正确地使用,那么药物就会吸入到达肺部起作用,不可因为吸入了没感觉就自己随便增加用药剂量。如果怀疑药物没有吸进去,应当去医院就诊并咨询医师或药师吸入方法是否正确。
冬季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高发季节。刘丽华提醒,慢阻肺患友要牢记以下3点,预防疾病发作。
1、日常要注意预防感冒受凉,可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注意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加强疾病监测,病情稳定时定期复诊,最好每1-2月复诊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来院就诊。
2、务必学会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
3、慢阻肺应长期规范治疗,谨遵医嘱按时用药。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娟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655/51/1205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