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3日讯(通讯员 陈霄霄 方政华)73岁的李奶奶(化名)从1年前起,开始辗转在长沙各大医院就诊,困扰她的是反复出现的身体不舒服,最开始是腹胀腹痛、吃不下东西,接着逐渐出现头晕、乏力,一阵阵的坐立不安、心慌胸闷、手抖、心里难受,伴有睡眠障碍,入睡困难。
家人带李奶奶先后去了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中医科等科室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发现李奶奶除了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这些慢性疾病外,各项指标均正常,从医院开了药回去吃,往往只能好一段时间症状又再次反复。李奶奶不甚其扰,在家总是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不怎么出门了,平日里喜欢的打麻将也不参加了,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跟家人不停抱怨活着没意思,认为自己拖累家里人,甚至认为自己生病有可能是亲戚作法害的。
家人曾一度认为李奶奶是“矫情、小题大做”,未予以重视。直到1个月前,李奶奶趁儿子不在家时吞服半瓶杀虫剂试图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未酿成悲剧,家人终于意识到事情严重性,将李奶奶送至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女病房住院治疗。
科室主任方政华团队接诊了李奶奶,入院后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精神状况检查及完善相关检查,发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躯体不适多,但无明显阳性体征且各项检查指标大致正常,存在明显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罪自责、悲观想死,伴有疑病妄想及被害妄想,最终诊断考虑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直到这时,李奶奶家属才惊讶的表示:原来从头到尾是抑郁症在作怪!
老年期抑郁障碍是指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出现的抑郁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公布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群抑郁障碍患病率保守估计约10~15%。而根据中国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2.6亿,老年抑郁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病因复杂,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适应能力下降,而对负性事件的感受性升高,在经历退休、空巢、友人或亲人离世等变故时往往难以承受;同时老人身体机能衰退,如脑功能衰退、生物钟紊乱及情感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改变等均与抑郁症发病相关,而慢性疾病的折磨使得负性情绪增长,长久以往就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那么如何尽早识别老年期抑郁障碍呢?方政华主任表示,像李奶奶一样受抑郁障碍困扰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老年期抑郁障碍发生隐匿,其特征有别于典型的抑郁发作,情感低落表现不突出,往往以躯体不适、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诉,患者通常会先去综合科就诊,由于对症治疗疗效不佳或查不出躯体疾病,才到精神专科就诊。
方政华主任提醒,当家里老人出现反复主诉躯体不适(如疼痛、消化道症状、胸闷、心悸、手抖、出汗、乏力、失眠等),过度关注身体情况,对轻度疾病过分反应,反复就医后仍无法解释躯体症状时需考虑到老年性抑郁可能;也可伴有焦虑激越表现,如终日担心自己和家里会遭遇不幸、大祸临头,以至于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或反复追念过去不愉快的事,责备自己做错了事导致家庭不幸,对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均无兴趣;轻者喋喋不休诉说其体验及悲惨境遇,重者甚至撕衣服、抓头发、满地打滚,表现易激惹、攻击、敌意行为;部分病人也可表现为认知功能损害,如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及逻辑分析能力的下降,常常易被家人误认为是老年痴呆而延误治疗。
目前老年期抑郁障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相比起青壮年,老年期抑郁症发病期长、间歇期短,有的呈迁延不愈病程,预后不佳,且自杀率及自杀死亡率均高,因此早期识别尤其重要,当出现以上情况时,建议尽早精神专科就诊。
作为子女后辈该怎么做来帮助老人走出抑郁情绪呢?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关爱老人,与老人交流中要承认、理解其躯体不适感受,多关心陪伴,耐心沟通及倾听,让老人感受到被爱与关注;第二,充实生活,鼓励老人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如散步、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鼓励老人多尝试接触新事物、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第三,体现价值,生活中让老人多做力所能及的事让老人体验到被需要感;第四,在重大事件节点,如与子女亲友分离、自己或家人患病或病危、无家可归或入住养老院及严重人际冲突等急性负性事件发生时关注老人情绪,加强心理疏导。
来源:红网
作者:陈霄霄 方政华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杨胜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655/67/1208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