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2月29日讯(通讯员 张巧如 杨伟波)1周前,长沙的刘女士(化名)感染新冠病毒,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开始出现睡眠不好,睡眠浅,食欲不好,吃饭没胃口,感觉紧张不能放松,担忧自己身体状况,容易烦躁,手脚出汗,心慌,有时手抖,服用“布洛芬”等药物后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但仍然焦虑不安。
为求诊治,刘女士就诊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门诊以“焦虑状态”收入睡眠障碍与神经症科。
入院后,予以药物改善情绪助眠增强食欲,视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同时予以电子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物理治疗,加强心理及行为治疗。目前,刘女士失眠焦虑症状较前好转。
据研究表明: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居民的失眠、焦虑患病率明显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中、重度失眠发生率为47.37%,中重度焦虑发生率为36.97%,中重度抑郁发生率为38.51%。轻症的确诊人员处于居家隔离状态,由于起居不规律、昼夜节律紊乱、对疫情产生的恐惧心理、自我隔离期间的孤独感等均可导致睡眠和心理障碍加重,且居民居家隔离,不能及时发现其睡眠及精神共病障碍,可能导致居民身心不良后果。
值得关注的是,高文化水平是失眠的保护因素,可能是由于该群体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疫情流行,并积极进行自我疗愈,较少受到疫情应激事件的干扰。另一方面,疫苗的接种会增强居民对于疾病防御的自信心,减轻居民的恐慌情绪,减少失眠的发生,也是失眠的保护因素。
陈金虹副主任医师表示,在临床实践中,可以针对居民进行睡眠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通过纠正患者不良信念及认知、改善睡眠错误行为来达到治疗目的。出现过分的紧张焦虑时,自己要注意调整,具体如下:
1.识别自己过分的紧张焦虑;
2.积极调整、关注官方信息,寻找确定性的信息。不要被不确定的、非常夸大的信息吓住。过好自己的生活,关注当下,把自己的生活照顾好;
3.生活规律、饮食睡眠好、适度运动,可以调整、改善情绪;
4.做感兴趣的事情,比方养花做饭;
5.可以自己跟自己倾诉,写日记,描述自己的矛盾冲突、内心感受。
如果上述方法不合适,还有以下方法:
1.疫情期间有机会跟家里人在一起,可以跟家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网络、视频、音频跟朋友或其他亲戚沟通交流,有可能倾诉、表达后得到建议;
2.如果不能缓解,需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全国各地心理救援热线。还有其他很多医疗相关网站,也开通了心理的免费的义诊咨询,可以在线上咨询;
3.如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效果不好,有自伤、自杀的行为时,需要用药。此时需要紧急干预,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到医院精神科及时就诊,尽早缓除疾病的痛苦。
4.利用在线干预方法,如在线行为认知治疗(eCBT),调整认知,纠正不良行为。
来源:红网
作者:张巧如 杨伟波
编辑:赵悦杉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656/63/12185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