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做好新生儿脐部护理?

来源:红网 作者:刘倩玲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杨胜男 2023-07-10 22:29:55
时刻新闻
—分享—

一朝分娩,脐带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宝宝诞生后,被切断的脐带形成创面,如果护理不当,将成为细菌侵入体内的一个途径,容易引起脐炎,甚至全身感染。所以,宝宝肚脐的护理工作是不可轻视的。

新生儿断脐后,脐带残端为开放性伤口,一般脐带出生后7天左右自然脱落,创口愈合一般在10-14天左右。

一、脐部护理

1. 脐带未脱落之前的护理

在护理脐带部位时一定要洗手,脐带脱落前,脐带及其周围皮肤要保持干燥清洁,特别是尿布或纸尿裤不要覆盖到脐部,避免尿液或粪便污染脐部创面。

每天用碘伏棉签擦拭消毒2遍,早晚各一次。在消毒时,一手提起脐带结扎部,一手用碘伏棉签充分地擦拭脐带与皮肤连接的地方,用螺旋式的消毒方法从里到外消毒脐部;如果碘伏棉签上有很多分泌物,就要及时更换新的碘伏棉签,不要用脏的碘伏棉签反复擦拭,这样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2. 脐带脱落后的护理

一般情况下,宝宝的脐带会在结扎后的7天左右自然脱落。脐带脱落后,脐部仍可见少许血性分泌物,可继续用碘伏、75%酒精等消毒。在肚脐愈合的过程中,脐带残端先是变硬、变黑,因时常与尿布或衣服发生摩擦,脐窝内会有少许出血、少量清亮的渗液或淡黄色稠厚的液体(黏如蜜糖),家长无需担心,这都属于脐带愈合中的正常现象。

二、注意事项

1. 保持脐部干燥

脐带脱落前或刚脱落时,一定要保证脐带和脐窝处的干燥,因为即将脱落的脐带是一种坏死组织,很容易感染上细菌。所以脐带一旦被水或被尿液浸湿,要立即用碘伏棉签进行消毒。尤其不能往脐部撒消炎粉及爽身粉,以免引起感染。

2. 不要让纸尿裤或衣服反复摩擦脐带残端

脐带未脱或刚脱落时,要避免衣服和纸尿裤对宝宝脐部的刺激。可以将尿布或纸尿裤前面的上端往下翻一些,以减少尿布或纸尿裤对脐带残端的摩擦。

3. 如果脐带未脱落

一般情况下,宝宝的脐带会慢慢变黑、变硬,1-2 周就会脱落。如果宝宝的脐带2 周后仍未脱落,要仔细观察脐带的情况,只要没有感染迹象,没有红肿、流脓及大量液体从脐窝处渗出,就不用担心。另外,可以用75%酒精(正常情况下用碘伏消毒)给宝宝擦拭消毒脐窝,使脐带残端保持干燥,加速脐带残端脱落和肚脐愈合。

4. 如果脐部有分泌物

愈合中的脐带残端经常会渗出清亮的或淡黄色黏稠的液体。这是愈合中的脐带残端渗出的液体,属于正常现象。

5. 如果脐部处有发红迹象

在脐带残端脱落的过程中,肚脐周围常常会出现轻微的发红,这是脐带残端脱落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用担心。但是,如果肚脐和周围皮肤有红肿现象,家长需警惕,及时就医。

三、哪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1. 脐炎

脐炎是细菌感染导致,常发生在脐带脱落之后,轻度脐炎表现为:肚脐皮肤周围发红,但内部无肿胀无脓液。重度的脐炎:肚脐和脐周皮肤红肿,肚脐内有脓液,甚至伴有异味。

如果宝宝出现脐炎,家长不要擅自用酒精消毒或服用抗生素,应保持清洁、干燥随时观察。一旦症状加重,宝宝出现不适,必须立刻就医,以免出现更危险的并发症。

2. 脐肉芽肿

脐带脱落后,正在愈合的脐部皮肤受到外界较大的刺激(如:在肚脐上撒爽身粉、痱子粉),就会长出肉芽,形成脐部小肿块,就是脐肉芽肿。小的,柔软,粉色湿润的脐芽组织,一般一周会自愈,不用担心。如果日久不愈还分泌脓液,就必须带宝宝来医院就医。

3. 脐茸

脐茸是小儿脐带脱落后,创面上出现的樱红色、表面光滑湿润的息肉样增生物,可有少量“脓水”样分泌物(如果被碰擦,分泌物可呈血性)。乍一看和脐芽组织有点像,但颜色更深,质地更硬一些。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立即就医。

4. 脐疝

脐部有一圆形或半圆形肿物,哭闹时增大,安静时恢复,手指探入可触到根部边缘。这是宝宝脐部的腹直肌未闭合,在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宝宝脐部皮肤非常薄,很多宝宝一用力,比如在哭闹时,大便时,腹压增高就会把腹膜、肠道挤出来,肚脐自然就凸出来了,等宝宝安静下来,脐疝又缩回去了,用手指一压也可按回去。随着宝宝腹直肌发育完善,小的脐疝在1岁以后会自愈或用加压法固定治疗,大的脐疝需2-4岁后进行手术治疗。

5. 脐瘘

脐带脱落后,脐正中有黏膜样物,有肠内物流出并带有臭味,或者表面湿润,有少量黏液或血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生糜烂日久不愈等。脐瘘是因为脐部残留,肚脐和腹腔内肠管或者膀胱相通,属于畸形,需要手术治疗。

脐部是新生儿出生后身上的第一个“伤口”,对于脐部的护理稍有不当就会引起感染。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新生儿脐部的一些并发症。在母胎里,脐带是胎儿和母亲“沟通”的桥梁,出生后虽然剪断了脐带,但断不了父母的爱,我们一起加油,做好新生儿护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与安全。(通讯员 刘倩玲)

来源:红网

作者:刘倩玲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杨胜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41/54/128414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