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援非日记|用奉献与担当点亮健康的希望之光

来源:红网 作者:易小明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杨胜男 2023-07-26 17:25:35
时刻新闻
—分享—

记录人:易小明,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技师,第24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员,就职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医学检验科,擅长临床检验和实验室分析诊断,特别对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有着丰富的诊断经验。

时间:7月24日

1-230H4144PCY.jpg

易小明在给ISSAH做骨髓穿刺术。

1-230H4144456237.jpg

易小明在世界疟疾日义诊活动中给当地居民进行疟原虫检测。

转眼间,第二十四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在这个美丽的国家全身心投入工作已四月有余。作为医疗队成员之一,回想起这四个月充满挑战与感动的过往,心中不禁感慨:跨越国境传递生命之道亦为医者无畏!

挑战与奋进:克服“检验设备”之艰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尽管出发之前,我对即将面临的状况做出过种种猜测,并做好了充分的心里准备,但是当我走进入中塞友好医院检验科时,映入眼帘的仪器设备简陋得让人震惊。虽然援建之初医院检验科的仪器设备算齐全,但由于这里的员工缺乏处理仪器保养和故障处理的知识与经验,大部分设备已无法正常运转,现在能使用的仪器设备仅有一台显微镜、一台分光光度仪和一台离心机,这给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我深感责任重大,立即展开行动。一边查阅仪器说明书寻找解决办法,一边联系国内的仪器工程师,经过拆洗、组装、调试、保养和维护等一番操作后,血细胞分析仪和尿液分析仪终于重新恢复了运转,但能够开展的检验项目仍然非常有限。此外,检验仪器经常因试剂、停水停电出现不能使用、故障或是结果异常的情况,加上塞方实验室工作人员没有系统的学过细胞学检查,这里的临床诊疗准确性和有效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即便没有仪器可用,也要尽全力确保临床诊疗的可靠性,设法开展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的检查项目成了唯一选择。我利用显微镜等简单设备开展形态学检测技术,诊断和治疗一些疟疾、结核等传染病,明显提高了检验报告的质量,减少了误诊的风险,技术的实用性得到了当地工作人员和百姓的广泛认可。

在非洲,镰状细胞性贫血很常见,由于当地缺乏系统的筛检手段,无法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导致5 岁以下患有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儿童死亡率高达9%以上。为避免误诊,我决定对来院就诊的贫血婴幼儿及儿童患者都开展镰状细胞贫血镜检筛查,检测到了数十例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其中部分为曾多次就诊均没查明病因的患者。

传授与创新:弥补“检验技术”之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意识到必须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只有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余向科室的员工讲授检测操作规程、审核检验报告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并指导他们实际操作。如同一位队员说的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给他们,把中国医生大爱无私的形象展示给世人”。

由于当地居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气候高温炎热,蚊虫特别多,多种传染病都在这片土地上肆虐,除了最危险的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疟疾、伤寒、登革热、黄热病等都是这里常见高发的传染病,及时准确的检验诊断结果对这些传染病的有效治疗至关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熟悉,我在科室陆续开展了骨髓穿刺及细胞学诊断、真菌涂片检测、体液细胞学检测等中塞友好医院未曾开展的新检测项目和技术,有效解决了该院检验技术上的难题,为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寄生虫、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担当与奉献:彰显“中国医者”之仁

当地老百姓大部分都生活在温饱线上,每天吃两顿饭或一顿饭,加之国家医疗条件有限,很多人根本看不起病。2023年6月13日上午,一位名叫ISSAH的17岁黑人男孩因发烧来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他的血常规明显异常,血象三系减少,我立马找到病人详细询问病史,病人自述3周前就有发烧,自服抗疟药物及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此次来院后测得体温39.3°C,我告知他要尽快完善其他检查,以免耽误病情。然而到了下午,追踪这个病人时,我并没有发现这个病人其他检查结果。

经四处打听,第二天下午终于联系上了ISSAH,从电话中得知,他当天没有完善检查是因为担心付不起费用,我立刻承诺免费给他做检查。第三天上午ISSAH来到医院,完善血常规、生化检查、骨髓穿刺术、B超等一系列检查后,结果提示不除外噬血细胞综合征。医生结合病史考虑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采取口服醋酸泼宁松治疗,并动态监测血常规、生化等相关指标,经治疗一周后病情逐渐好转,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血常规逐渐正常,肝功能好转。看着重新恢复健康的ISSAH,他的家人开心地向我竖起大拇指,称赞道:“Chinese good”。那时那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做一名中国援外医生的价值,这是我在塞拉利昂的工作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也是我坚守医疗岗位的动力来源之一。

在塞拉利昂的每一天,我们都感受到了来自当地人民的热情和感激,他们将我们当作亲人般对待。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祈祷,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虽然身处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但我们医疗队的每个成员将彼此视为家人,团结协作,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仅是医生,更是使者!我们无畏地面对疾病和困境,用行动践行医者的誓言;我们用专业知识和关爱关怀,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健康和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易小明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杨胜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41/69/1289413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