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在工作中。
红网时刻新闻8月23日讯(记者 周曼 实习生 杨胜男 通讯员 刘孝谊 彭璐)那里有一扇经常紧闭的大门,不太开,里面有很多机器;医护人员跑来跑去,好像很忙的样子;里面经常有人离开,那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将来我老了,一定不要去那……
严肃的医疗人员、各种专业化的仪器、病人身上的多处管道。这是大多数人对重症医学科(ICU)的印象。这里是生与死的交叉地带,汇聚了人类对疾病、生命乃至死亡最深刻的思考,承载了人世间最极致的情感表达。
ICU,一个人一生可能来一两次,但今年是他坚守的第13年,陈飞,湖南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他说,ICU不只是鬼门关,也是重生的地方。
错乱复杂中 他看见更细微
病情重、变化快,是ICU病人的共同特征。也许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ICU的病人病情瞬息万变,这对医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你必须有全面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必须像军人一样令行禁止、高速运转。能够支撑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对病人的责任心。”陈飞说。
“栓子”是发生栓塞时堵塞血管的物质,如果把身体内的血管比作大大小小的马路,那么栓子就是引起交通堵塞的“罪魁祸首”。
一名女性老年结肠癌患者择期术前一天,突然晕厥送到陈飞医生手中,患者醒来后,“似乎”没甚大碍,自觉无任何不适,也正如患者所说体查并无明显阳性体征,但陈飞医生敏锐观察到患者呼吸频率轻度增快,约22-24次/分钟(正常人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轻度降低,患者有数种肺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及时联系放射科,经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
“明确肺动脉栓塞,后面的治疗方案便按部就班。但是如果我们就像患者自己认为那样,晕厥醒来后没有大问题,直接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后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死亡。”这便要求医生对每一个细节严格把握,“每一个举动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作为医生,我们便会更加严谨,掌握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6月9日,湖南省肿瘤医院门诊大厅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患者呼之不应、大动脉搏动消失,路过医生迅速拨打ICU电话并将患者平抬至床上,一边心脏按压、球囊面罩辅助通气,一边快速将患者送至ICU抢救区。
陈飞接到指令后果断地紧急施救,抢救过程中患者心率一度未恢复,ICU医护团队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绝不放弃,不停地按压、用药、除颤,抢救45分钟,患者终于恢复窦性心律,血压也逐渐回升。1小时后,患者开始逐渐恢复意识。经诊断,考虑该患者由于大量胸腔积液及肺癌气道出血引起的低氧血症,从而导致急性的心跳骤停,目前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已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电除颤等抢救场景每天都会在ICU上演,陈飞夜以继日从事着高强度、高风险、高度紧张的工作,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分秒必争,永不言弃,以生命守护生命,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患接触中 他听见更深处
病痛的折磨,对能否康复的担忧,对亲人的牵挂……这些无不让ICU的患者恐惧不安,甚至焦躁不配合治疗。“ICU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医生是患者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运用药物和手术去疗愈他们,更应该用我们温暖的话语去鼓励和安慰他们”。
周爷爷是位食管癌术后患者,因腹痛、血氧饱和度低伴呃逆转入ICU进一步治疗,由陈飞分管。因病情需要,除了需要给予呼吸和循环支持,还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陈飞第一时间找到家属告知患者病情的危重,需要进行紧急治疗。征得家属同意后,陈飞当机立断给患者实行了紧急救治,“治疗得花多少钱啊?”“最后会不会人财两空?”……年纪过大,周爷爷对治疗显得悲观,
“只要你不放弃、老爷子自己不放弃,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只是病人需要时间才能康复,请你坚定信心。”陈飞每次查房都会耐心的安慰他。
出院后,周爷爷和家属特意送来锦旗,感谢陈飞及其团队的精心治疗及护理。“自豪!不管收到过多少锦旗每次患者痊愈过来还是会很激动,家属送来锦旗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信任与肯定。”陈飞说道。患者把对医务人员最诚挚的谢意凝结成光辉的锦旗,它象征着和谐的医患情,也是给予医生最好的回馈。
新冠疫情期间,“隔离宾馆”“隔离区”成为大家眼里是避之不及的区域。不仅在疫情暴发初期临危受命作为省级专家指导组成员前往株洲市抗疫一月余,而且在去年三月,再次接到区卫健局的紧急援助通知后,院领导第一时间想到了陈飞,让其担当医疗组组长带领4名护士赶赴隔离酒店进行定点支援工作。
隔离进入第四、五天,隔离的人群陷入一种十分焦虑和敏感的状态。当天的核酸结果没有及时更新、饭菜送达稍微延迟等一些小细节,都会让他们坐立不安。
为了缓解这些离家人员的心情,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陈飞正向大家分享自己曾经援非一年半的亲身经历,一行行朴实而又真切的话语,深深地感染着群里面的“隔友们”。
“感谢陈医生温暖的经验分享!”“第一次隔离酒店,比我预想中好太多,酒店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都很耐心很温柔,这几天一直能感受到身边有好多温暖的人,自己一直在被关怀!”……
有了群众的理解和配合,一切工作便开展地井井有条了,为了让“隔友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单一和枯燥,他们还配合卫健局等,积极组织大家参与开展了《线上诗词民俗知识有奖竞猜活动》《飞花令线上诗词接龙活动》等一些列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
“不管情况怎样,大夫是不可以慌张的,只有冷静面对,才能成为患者的主心骨。”
援塞之路上 他成就更纯粹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时间刻度显得不同寻常。于我而言,援助塞拉利昂的这段日子,每时每刻我都感受到作为一个医生治病救人的价值。”在陈飞的援非日记中,我们看到这样令人动容的描写。
塞拉利昂系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和矿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长期内战使塞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医疗设备缺乏,基础设施极度简陋且缺医少药。当地护士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到达当地医院的几天后,因为连环车祸大厅满地伤员哭泣呻吟,伤口裸露尤其恐怖,当地护士手忙脚乱……给“只是想增加阅历、增长见识”的陈飞一记暴击。
12名亟待救治的伤员,分秒必争,容不得多想更别提做全面的防护,我马上带上手套展开救治。最终,在医疗队20人的共同努力下,伤者得到了快速有效的救治。
入塞以来第一次重大紧急任务,医疗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肯定,塞方媒体也即时报道宣传,在他们感叹中国医生高超医疗技术的同时,中国(湖南)第十八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也成为了塞拉利昂的一个响亮的品牌。
塞拉利昂防护措施极其简陋,再加上蚊虫滋生、疟疾、伤寒、结核甚至是艾滋等传染病在这里肆虐,稍有不慎就会感染。
2016年7月,医疗队部分队友感染疟疾或伤寒,感染范围越来越大,发展到70%的队友感染,甚至有队友病重得几近休克,生命垂危。大部分科室停诊,全院内科仅陈飞一人坐诊,每天接诊50余名患者。
“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倒下,必须坚守!内科一旦停诊,也就意味着中塞友好医院将短暂休业,势必会导致塞国人民和当地华人中资企业的遐想和恐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强大的意念支撑着我。”
两周时间,陈飞接诊近500名患者,给塞拉利昂的友人们和当地华人吃了颗定心丸。每天诊疗结束,中塞友好医院的十余名当地员工,在陈飞医生诊室门口站队,自发为陈飞鼓掌欢送,不停的说谢谢。
“每天都在等那一刻,身处异国,不负患者,不负国家,人生岂不快哉!”
有人把 ICU 医生的坚持比喻成唐僧西天取经。当他们走在戈壁中,在炎炎烈日下,他们不知道能否走到西天,取到真经。但是他们内心有信仰,有信仰才能一步一步走下去,走下去才能看到结果。
与重症医学交手的第15年,在鲜花与荆棘成就的探索之路上,陈飞仍在逐渐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周曼 杨胜男 刘孝谊 彭璐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42/67/1297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