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4月18日讯(通讯员 郭俊雄 闫丹)随着气温的升高,分泌物的增多,皮疹、痤疮、囊肿等小“疙瘩”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我们的头面部“冒”了出来。有的不痛不痒,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行消退;也有的小“疙瘩”会出现红、肿、硬、痛,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处理。
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罗勇勇提醒,头面部的“疙瘩”切忌自行挤压,特别是面部的危险三角区(指口角两侧至鼻根区的三角区),此处静脉直接进入颅内的静脉海绵窦,挤压后容易导致败血症、脓毒血症,甚至导致严重的海绵窦血栓静脉炎,形成脑脓肿危及生命。
不久前,长沙的王女士感觉后脑勺隐约有些疼痛,用手一摸,摸到头皮上长了一个绿豆大小的“疙瘩”。一开始还以为是最近上火长的火疖子,用力挤破把里面的脓水挤出来就好了,可几天后,被挤破的地方不仅没有痊愈,伤口还肿了起来,并且痛得更厉害。
“不好!肯定是发炎了!”
王女士立即买来消炎药服用。然而头皮伤口形成的肿块持续增大,还让她发起烧来。无奈之下,王女士给伤口包上纱布、戴上头巾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就诊。
接诊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顾湘琪打开纱布一看,只见王女士后脑勺有一个巨大的头皮脓肿,直径长达10厘米,已经破溃,不时还有黄色脓液流出。由于脓肿破溃并出现感染,王女士急需入院手术治疗。
神经外科团队一边积极为王女士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边积极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急诊为其行头皮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切开脓腔后排出大量黄色脓液,并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术后王女士表示疼痛明显减轻。
罗勇勇解释,像王女士这样的在头皮和面部长出的“疙瘩”,医学上称为疖,指毛囊及周围软组织发生急性脓性炎症,表现为皮肤疼痛、肿胀,内里有黄色脓性分泌物。
疖大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好发于抵抗力低下、中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
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周围软组织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或由多个相邻疖融合时形成的疙瘩,称为痈,痈形成脓肿后表面绷紧发亮,疼痛明显,甚至破溃流脓。当炎症不能及时控制,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脓毒血症或全身化脓性感染而危及生命。
罗勇勇强调,市民朋友切忌随意挤压头面部的“疙瘩”,尤其是危险三角区,挤压容易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进而导致颅内感染,非常严重。当我们头皮上长有“疙瘩”时,建议用络合碘消毒,但不能随意涂抹药膏,注意保持干燥,若“疙瘩”不断增大,伴红肿热痛,则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处理。
来源:红网
作者:郭俊雄 闫丹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48/52/1257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