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把好两道“阀门” 让宝宝和吐奶说拜拜

来源:红网 作者:吴亮 编辑:吕周阳 2023-11-14 15:56:30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湖南妇女医院儿内科诊室来了一位焦急的宝妈:医生您好,我女儿已经65天了,第一次呕吐是在满月体检吃了医生开的五维葡钙,然后隔了十天左右第二次呕吐是在吃了一次合生元的益生菌,之后一直到50天左右,有过一次吃了母乳呕吐,两个月体检都是正常的,到前天晚上八点,吃完呕吐了一次,昨天晚上也是大概八点呕吐了一次,以上都是呕吐的比较多的,有两次是从鼻腔里出了奶的,一直喂的母乳。宝宝的手也有抓脸的情况,最近发现尤其喜欢揪自己耳朵,请问医生,以上这种情况考不考虑是耳朵内有发炎?需要做一些什么检查吗?

医生表示,宝宝呕吐生理性可能性大,可以做一些常规的处理:

体位治疗:清醒情况下最佳体位为直立位和坐位,不要让婴儿平躺着吃奶,睡眠时保持左侧卧位及上体抬高30度,减少反流频率及反流物误吸;

饮食疗法:以稠厚饮食为主,少量多餐,避免食用酸性饮料;

“拍嗝疗法”:喂完奶后拍宝宝的背部,技巧:宝宝竖起,头伏在妈妈肩上,妈妈用空心掌,拍脊柱两旁,约5-10分钟,拍出打嗝最好,切忌拍脊柱中间或心脏部位;

药物治疗:婴儿健脾散1包,1日2次。促胃肠动力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吗丁啉、西沙比利;

观察2-3个星期,如果还有这种现象,建议完成腹部B超检查。

避免喂养不当:平常生活中应避免给宝宝喂奶过多、过急、或人工喂养时将奶瓶内气体吸入胃内,或喂奶后放置不当等,同时还要小心宝贝是中招过敏。

宝宝的手有抓脸的情况,尤其喜欢揪自己耳朵,这很可能是过敏的症状,有些宝宝还会有湿疹,哺乳的妈妈要注意,在宝宝症状明显的时候,要少吃过敏性饮食,如鸡蛋、牛奶。如果宝宝有烦躁、发热、耳朵流脓的情况,就要考虑中耳炎,是有必要去医院看一下。

把好两道“阀门”,宝宝吐奶say拜拜

食物通过口腔、咽、食管、胃、然后进入小肠,中间有两个“门”,分别叫贲门和幽门。宝宝出现吐奶,就是由于食物通路上的这两道“阀门”失守引起的。

1.第一道“阀门”:贲门。贲门是胃和食管之间的“阀门”,病变时小儿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

新生儿和婴幼儿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于生后第一周即出现呕吐,另有部分患儿于生后6周内出现症状。多发生在进食后,有时在夜间或空腹时,仰卧位也会发生,严重者呈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时含少量胆汁,也有表现为溢乳、反刍或口吐泡沫(年长儿以反刍、反酸、嗳气等症状表现)。X线钡餐检查、食管24小时PH监测可协助确诊。

处理方法:随着直立体位时间和固体饮食的增多,到2岁时60%的患儿症状可自行缓解,部分患儿症状可持续到4岁以后。及时采取体位、饮食、药物等治疗方法后,大多数患儿症状能够明显改善或痊愈,极少数患儿可能需要手术处理。

贲门失守的另一种情况:生理性呕吐

生理性呕吐常与喂养不当及婴儿生理特点有关: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通过贲门反流乳食管,甚至口咽部。虽然也是第一道阀门失守引起,但与胃食管反流不同的是:呕吐往往发生于日间餐时或餐后,我们通常说的溢奶属于这种现象,这种情况不需要去医院,在家里面加强生活护理就可以。

2.第二道“阀门”:幽门。幽门是胃和是十二指肠之间的“阀门”,病变时发生幽门痉挛、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引起呕吐。

幽门痉挛

多在生后即出现间歇性不规则呕吐,量不多,无进行性加重,偶见胃蠕动波,但右上腹部摸不到肿块。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脱水及营养不良,B超检查无幽门肌层肥厚。

处理方法:避免过度喂奶,可以多次少量给孩子喂奶;经常给孩子拍嗝;每次给孩子喂奶之后,将他放置于安全、安静的地方,让他保持直立的坐姿、持续至少30分钟;促胃肠动力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吗丁啉、西沙比利。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呕吐发生在出生后2-4周,开始为溢乳,逐日加重呈喷射性呕吐,几乎每次喂奶后均吐,多于喂奶后不到半小时即吐,从口鼻涌出,呕吐物为带凝块的奶汁,患儿呕吐后即饥饿欲食。

处理方法:确诊后及早纠正营养状态,并进行幽门肌切开术,手术方法简便,效果良好。

其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少见的情况下,如幽门前瓣膜、环形胰腺、肠旋转不良、肠梗阻型胎粪性腹膜炎等。

宝宝吐奶要去医院的情况:如果孩子出现了喷射性呕吐(呕吐时呕吐物喷射出几厘米远,而不是从口腔里漏出),立即去看儿科医生,让他帮忙确认孩子的胃和小肠之间的“阀门”是否发育异常。另外,任何持续时间超过8小时或者2-3次连续的呕吐,或者伴随着脱水或发热的呕吐,都需要交由儿科医生来诊断。

综上所述,贲门是胃和食管之间的第一道“阀门”,病变时小儿常发生胃食管反流,和生理性的溢乳;幽门是胃和是十二指肠之间的第二道“阀门”,病变时发生幽门痉挛、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引起呕吐。(通讯员 吴亮)

来源:红网

作者:吴亮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55/58/1325860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