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文洁 周曼 长沙报道
在乡镇, 家门口就有“超级医院”;在社区,老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家中,家庭医生队伍上门服务,让百姓在家就有依靠……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基层医疗水平“提起来”,这正是长沙市在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举措方面的着眼处与发力点。
12月15日,长沙市发布《长沙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长沙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的通知》,正式对外发布2023—2025 年长沙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
长沙按照“健康长沙”建设总体部署,深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用心用情当好群众家门口健康守护者。
根据文件,长沙市从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群众合理用药、需求优化门诊服务、提供慢病饮食运动处方服务、强化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签而有约、优化医疗保障服务、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及改善就医服务环境九个方面发布了26条长沙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
26条长沙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如下:
一、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1.加强医联体内部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实现资源共享,贯通服务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牵头医院预留至少30%的门诊号源和25%的住院床位,优先向辖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按照“急慢分治”的原则,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对需要转诊的患者实行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政策,对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转诊通道。
2.依托长沙县金井镇中心卫生院、望城区靖港中心卫生院、浏阳市大瑶镇中心卫生院、宁乡市黄材中心卫生院、宁乡市流沙河镇中心卫生院等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进一步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便群众就近享受县域内优质医疗服务。鼓励中心 卫生院和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二级综合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3.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预约转诊、检查、住院床位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二、三级医院专家、特色专科团队牵头科室专家等加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包,打造全科与专科分类管理特色,提升区域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推进医防融合、防治并重。
4.医联体牵头医院根据自身特点及成员单位需求情况,通过派驻管理人员、骨干医师、共建联合病房以及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名医专家工作室等方式,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每年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1-2项适宜基层推广的新技术、新项目。
5.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医联体或县域医共体内部统筹建设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远程会诊培训和120急救指挥等资源共享中心。部分检查可采取“基层检查+牵头医院诊断”,实现检查结果的集团内互认,实现医联体或县域医共体内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覆盖医联体或县域医共体各单位的远程医疗协作网,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医疗服务同质化。
二、满足群众合理用药需求
6.慢病长处方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处方服务,为病情稳定的患者开具4-12周长期处方,并逐步扩大慢性病病种覆盖范围。在确保信息真实和用药安全的前提下,高龄、卧床等行动不便的慢性病签约患者,经患者本人授权后可由家属代开药。
7.作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药物配备使用金额和品种数量占比均下调15%。获批成为二级医疗机构的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权限、基本药物配备使用金额和品规占比,按照二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规定执行。达到人财物统一的县域医共体内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牵头医院用药目录统一,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配备执业(助理)医师的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用药目录实现统一。
8.探索开设“一体化”药房。通过“医联体药房”“互联网医院”等采购模式,进一步完善补充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最大限度满足基层临床用药需求,保障群众健康。
9.全力做好基层医疗机构重点人群药品供应保障工作。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基层医疗机构特殊人群药品采购难的实际,积极主动加强儿童、孕妇、老人等重点人群的药品供应保障,创新药品循环保供模式,建立市级药品保供库,有效解决基层部分药品采购难的问题。
三、优化门诊服务
1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门诊“一站式”服务,按照“1+3”工作机制,提升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协同能力。“1”是指每个基层机构设立慢病“一站式”门诊并加挂标识标牌,按照“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服务流程,为居民提供全专协调、医防融合的一站式服务,缩短等候时间,提高服务效率。“3”是“三 项具体工作”,即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开设1个签约台、每个签约服务团队与签约居民建立1个微信群、家庭医生为每个签约居民发放1张联系卡,增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开设联合门诊(病房)。
1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安排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在机构值守门诊服务,解决群众就诊中的专业问题,促进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所需人力通过机构内部挖潜、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二三级医院、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医疗集团)资源等方式解决。
12.在无急诊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3小时,弹性安排午间门诊、晚间门诊,或酌情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对延时服务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必要的补休、轮休或补助。
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根据群众需求,结合服务能力推行分时段预约,合理分配号源。周末提供疫苗接种服务,方便在职(校)人群错时就诊。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补休、轮休或补助。
14.逐步推行“陪诊日”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每周开设“陪诊日”服务,安排护理人员或志愿者对65 岁及以上老年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孤寡老人开放陪诊服务,居民可通过预约或现场申请的方式申请。
15.强化检查检验结果反馈运用。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门急诊检查检验结果通过机构公众号等方式即时同步给居民,原则上体检结果在体检完成后10天内向群众反馈(阳性结果第一时间反馈)。家庭医生反馈结果时,提供健康建议,做好健康宣教,加强阳性检验结果人员管理,对需要住院治疗的疑难重症患者,做好转诊服务。做好健康体检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有效衔接,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的健康服务。
四、提供慢病饮食运动处方服务
16.为首次诊断或处于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初期的慢性病患者提供饮食营养、运动健身等非药物处方和戒烟、限酒、“三减(减油、减盐、减糖)”等健康宣教,帮助其通过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恢复并保持健康状态。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提供多病共管服务。
五、强化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
17.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做好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加强主动联系和动态服务,提供生活方式宣教、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健康指导、中医体质辨识、转诊转介等服务。依托“湖南居民电子健康卡”等向老年人反馈体检结果、开展后续健康服务。设置老年人友好服务岗位或窗口,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就医咨询、导诊以及自助信息设备、手机终端等协助办理服务。
18.规范孕产妇及0-6岁儿童健康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将孕产妇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孕产期保健重要内容,帮助孕产妇早期识别和了解心理状况及心理问题;为早孕妇女提供遗传性罕见病家系调查、指导孕妇定点机构进行无创产前基因筛查等服务。将0-6 岁儿童健康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做好0-6岁儿童眼 保健和视力筛查、0-6 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等项目,为筛查阳 性对象提供复筛转诊等服务,宣传出生缺陷干预、妇幼健康民生服务等政策,提供早孕建册、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家庭访视、体格检查、心理行为发育评估、预防接种(含初一适龄女生免费HPV接种)、合理膳食指导、营养性疾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服务。
六、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签而有约
19.推广弹性化服务协议,支持家庭医生与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有效期可为1-3年,明确签约双方的责权利,列出服务清单,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慢性疾病管理、预约检查、住院床位、双向转诊、中医药特色等签约服务。
20.通过专科医生直接参与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经绿色通道优先转诊专科医生等形式,为签约居民提供全专结合服务。
21.对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确有需求的人群,结合实际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上门治疗、随访管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及家庭病床等服务。
七、优化医疗保障服务
22.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辖区常住或参加基本医保的居民就医过程中“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
23.规范开展村卫生室门诊统筹医保报销,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门诊统筹医保定点范围,执行实名就医和购药管理规定,按照诊疗规范提供合理、必要的医药服务,为就诊的参保人员规范提供医保报销服务。
八、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24.加强基层“中医馆”“中医阁”内涵建设,在2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打造“示范性中医馆”,1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逐步实现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开展6类2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25.做好中医药知识培训,提升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一体化服务能力,力争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至少有一名中医医师,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5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特色中医服务包试点工作,重点推行亚健康指导服务包、中医理疗服务包、慢性病服务包、小儿中医适宜技术包、孕产包和伤残康复治疗服务包等6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丰富中医药内涵。
九、改善就医服务环境
26.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6S 管理。设置和完善机构内就诊指南及路径标识,方便群众就医。合理设置诊疗等候区域,提供轮椅、座椅等便民设施。加强环境整治,尤其加强诊室、候诊区和卫生间等重点区域的卫生管理,门诊公共卫生间要做到“两有一无”,即有流动洗手水、有洗手液(皂)、无异味。推行“一人一诊室”,保护患者隐私,维护就医秩序。完善消防等安全保障设施,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来源:红网
作者:文洁 周曼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56/59/1335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