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我之所欲,过量勤奋,过犹不及。你是否经常在新闻上看到类似的报道:“某中学初三学生为了冲刺体育中考,参加学校组织的跑操、深蹲等活动后,多名学生出现大腿酸胀,且伴不同程度的疼痛,被送医后确诊为横纹肌溶解”“某市为了加强全民健身,举行马拉松比赛,结果多名选手半途因不适被紧急送医,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面对上述新闻,你是否心存疑虑:运动不是能强身健体吗?为什么会引发横纹肌溶解?横纹肌溶解与急性肾损伤存在什么关联?以后到底是运动还是不运动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逐一解开谜题!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为什么运动会导致横纹肌溶解?
我们的肌肉根据功能特性可分为心肌、平滑肌和骨骼肌。心肌是构成心脏的肌肉,平滑肌是构成肠道和内脏的肌肉;而骨骼肌主要存于躯干和四肢,负责肢体的一切动作、吞咽、说话及面部表情。根据形态学特点来划分,人体肌肉又可以分为横纹肌和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都属于横纹肌,因为它们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横纹;而平滑肌表面则很光滑。
我们常说的横纹肌溶解并不是肌肉真的被“溶解”,譬如视频中的小杨正因为平时很少锻炼而突然在短时间内高强度运动,导致横纹肌受损、破裂,细胞中的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被迅速释放入血液,然后通过血液循环涌向全身上下的各个器官,引起一系列内环境紊乱及脏器功能损伤,而血清肌酸激酶(CK)是诊断横纹肌溶解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指标。
除了不恰当的运动,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导致横纹肌溶解?
外伤/挤压伤:如地震、爆炸、建筑物倒塌等自然灾害中的伤员;
肌肉过度劳累:癫痫持续状态或者持续的高温状态;
严重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
过量饮酒;
药物毒物:减肥药、蘑菇毒素、蛇毒;
其他:如电解质紊乱、部分内分泌、遗传及免疫性疾病等。
横纹肌溶解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横纹肌溶解最经典的三联征为:肌痛、肌无力、浓茶样/酱油样尿液。出现症状的肌肉多数为靠近躯干部位的肌肉,如大腿、肩关节周围、下腰部,但临床上有超过半数患者肌肉症状并不突出。而尿液的颜色深浅与坏死肌肉范围的大小、肾脏的滤过功能情况有关。
此外,严重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肾损伤,临床症状上可表现为少尿、无尿、水肿,如果诊治不及时可能会导致肾功能最终无法恢复。
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更易导致横纹肌溶解?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不是只有很久不运动的人才容易患,其也可能发生在长期锻炼的高体能训练者。换句话说,局部的过度运动,即固定模式、短时间、高强度、大运动量是横纹肌溶解比较常见的诱因。数据表明,无氧运动更容易导致发病,比如仰卧起坐、俯卧撑、蹲起、大量跑步等。
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会发生急性肾损伤。不过为什么明明是肌肉溶解最后却伤害了肾脏?这里不得不说“肌红蛋白”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正常人血液中的肌红蛋白浓度很低,且血液中还有能结合肌红蛋白的触珠样蛋白,能够结合大约100g 骨骼肌受损后释放的肌红蛋白,一旦超过这个水平,血液中就会出现大量游离的肌红蛋白,需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肌红蛋白会堵塞肾小管,从而引起急性肾损伤。
如何正确进行运动呢?
运动循序渐进,避免同一项目的长时间、大强度训练;
强烈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
不可带病运动,患病中或者患病初愈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避免在阳光直射、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
运动后,应补充足够的水分,让水冲淡尿液,及时把肾脏中的肌红蛋白排出体外,防止积攒在肾脏造成损伤;
强烈运动时最好饮用电解质饮料,有利于保持电解质平衡;
运动中若出现恶心、呕吐、晕厥等身体不适情况,应立刻停止运动;
运动后若出现发热、恶心呕吐、浓茶色尿等应立即降温补液,如有必要应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检测肌酸激酶、肌红蛋白、肾功能。(通讯员 王丽 朱笑萍)
来源:红网
作者:王丽 朱笑萍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841/83/1405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