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哺乳期,妈妈们常常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确保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又不给宝宝带来潜在风险。
药物的使用在这一时期也就变得尤为敏感,因为药物成分可能会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哺乳期的妈妈们必须忍受病痛的折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主任陈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安全使用药物,确保既能够有效治疗疾病,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宝宝的影响。
药物如何进入乳汁
药物通过表皮吸收、口服、注射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在被动扩散、主动转运的作用下,分泌到乳汁中。值得一提的是,人体存在血乳屏障,也就是说血液与乳汁之间并非所有物质都能通过,只有小部分物质可以完全通过。在血乳屏障之前,药物还会经过消化液分解、肝脏首过效应等环节,到达乳汁并让宝宝喝下后,再经过宝宝的消化液分解、肝脏首过效应,药效作用又会大打折扣。
药物进入乳汁的多少到底和脂溶性、蛋白结合率、分子量、解离常数、达峰时间、半衰期等因素有关。
脂溶性:人体的生物膜主要成分是磷脂,根据“相似相溶”原则,脂溶性高的物质更容易通过屏障进入乳汁。
蛋白结合率: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更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大块头”,也就不易通过屏障。
分子量:“小个子”的药物(分子量<200)更容易通过屏障,直接进入到乳汁中。
解离常数:数值越大,碱性越强。正常人的血浆呈弱碱性,乳汁呈弱酸性,受到“离子捕获”作用的影响,解离常数大的更容易进入乳汁。
达峰时间:用药后,血液中的药物含量需要经过一定时间达到最高峰。此时进行哺乳,对宝宝的影响相对更大。
半衰期: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人体内被消除的快慢。半衰期短的药物从母体内消除更快,对宝宝的影响也就更小。
因此,哺乳期要尽量选择脂溶性低、蛋白结合率高、分子量大、解离常数小、达峰时间短和半衰期短的药物。
哺乳期如何正确用药
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美国儿科学教授Hale提出的L分级,指导哺乳期用药,共分为5个级别。其中,L1、L2比较安全,一般不需要停止哺乳,而L4、L5使用后必须立即停止哺乳。
原则上,哺乳期非必要不选择药物治疗,需全面考虑“利”、“弊”,首选非药物治疗的方式。比如哺乳期发热,首选物理降温,如果仍未好转再使用安全性高的药物。
同时,需严格遵循药物安全等级,L分级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指导工具,从L1到L5危险性逐渐增大。一般认为,L1、L2级别的药物不会影响继续母乳喂养。
避免在血药浓度最高时哺乳。可以选择在宝宝长睡眠期间,或者刚刚喂养后用药。为了保证药物被充分代谢,建议间隔时间至少为4小时,也可以在喂养前排空一次母乳。
不同剂型对乳汁的影响各有差异,外用药物影响最小,其次是口服,静脉用药的影响最大。缓释和控释药物在体内存留时间比较长,要尽量避免使用;其次,成分比较复杂的复方制剂也尽量不要选择,最好用单一组分的药物。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专家提醒,在哺乳期用药时,一定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药物的利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切不可“默默硬扛”。(通讯员 王晋 谢丽 王海鹏)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晋 谢丽 王海鹏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843/96/1423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