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了肾绞痛 这三种情况也是肾结石危险“信号”

来源:红网 作者:吴诺芊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易锐华 2024-11-04 15:04:37
时刻新闻
—分享—

“结石小问题,痛了再去看医生就行了嘛!”这是很多肾结石患者的内心写照,以为结石未引发肾绞痛便不是大问题。事实却不然,有些情况同样暗示着结石正在威胁身体健康,如果忽视的话还有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甚至导致肾衰竭。对此,长沙京石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向鲸表示,不能因为没有引起肾绞痛就忽视身体产生的“异样”,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危险尽早排除。

肾结石除了引发疼痛外,这三大表现也应引起关注

鲸解释称,首先,肾结石会引发明显的腰痛症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结石造成了泌尿系统梗阻,阻碍了肾脏中尿液的排泄,导致泌尿系统内压发生改变,从而刺激肾盂、输尿管发生痉挛,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腰痛不适。

那如果结石没有引起泌尿系统的梗阻,只是因为结石在肾脏内或在尿路中移动时,它的尖端部分不断摩擦、刺激到尿路黏膜或形成泌尿系统的感染,就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以下三种不适状况:

第一,血尿。血尿也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当结石在肾脏或尿路中移动时,刺激尿路黏膜,导致血液混入尿液中,就会形成血尿。当血液量较多时,出现的肉眼血尿是凭肉眼就可以观察到的,血尿现象可能是间歇性的,不是每次排尿都会有,因为只有当结石再次移动并损伤黏膜时才会出现。而镜下血尿则是血尿比较轻微的情况,同样提示尿路损伤。

第二,排石症状。当排石症状在尿液中形成时,最直观的表现是尿液变得浑浊,尿酸盐、磷酸盐、草酸盐等结晶在尿液中悬浮,改变了尿液的透明度。同时,在排石的过程中有排尿不通畅、排尿间断或尿道刺激的症状,这都是由于结石在尿路或输尿管的位置堆积或移动造成尿液无法顺利排出的现象。

第三,畏寒、发热等症状。如果肾结石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细菌可能会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身体为了对抗感染,会通过升高体温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出现发热症状。同时在身体试图升高体温时,还会伴随寒战现象。此外,因肾结石长期存在导致慢性肾功能受损以后,导致身体吸收营养的功能下降,出现乏力消瘦等现象。

肾结石未“发飙”却暗藏危机,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向鲸表示:“如果未出现肾绞痛症状,但是有这几种情况发生时,往往表明肾结石病情发展了,需及时就医处理!”如果长期拖延不治,则容易导致肾功能受损,严重时甚至对生命造成威胁。

持续性血尿使红细胞不断流失,如果失血的速度超过了身体造血的速度,就会引发贫血。加上血尿本身也是肾脏炎症的一个表现。持续的血尿会使炎症状态难以缓解,可能使肾功能逐渐下降。

此外,虽然出现排石症状意味着结石在移动,但也有可能在移动过程中结石卡在尿路的某个狭窄部位,如输尿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处(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处、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形成泌尿系统的梗阻。

一旦结石完全梗阻尿路,尿液无法正常排出,会导致梗阻部位上方的尿路积水。长期的尿路梗阻和积水就会挤压肾实质,导致肾实质逐渐变薄,最终可能导致肾衰竭。

而畏寒、发热症状出现的时候,证明结石引发了尿路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会加重肾脏损害,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导致细菌入血,引发感染性休克,带来生命危险。

出现以上几种情况,该如何科学应对?

对于出现血尿、排石症状和畏寒、发热等现象的患者,正确、科学的应对方式,应该是第一时间就前往专业医院就医,了解体内的结石情况以及是否有引发感染等问题,再根据具体病情采取对应治疗。

若检查发现体内结石情况尚未达到手术指征时,可以通过服用消炎和利尿排石类的药物以及多喝水等方式来缓解泌尿系统感染和尿路刺激的情况,并定期做泌尿系彩超检查,监测病情发展,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护肾脏功能。

如果已达手术指征,结石直径在2厘米以内,建议首选纤维肾镜无创保肾取石术,该术镜身纤细,可沿人体尿道置入,击碎结石精准,粉末状结石负压鞘即可吸出,真正做到无创伤取石,术后恢复迅速,三天左右即可出院。

图片1.wm.jpg

向鲸在施行纤维肾镜无创保肾取石术。

假如结石直径大于2厘米,可根据病情选择纤维肾镜无创保肾取石术或双镜联合超微创保肾取石术。双镜联合超微创保肾取石术就是联合运用纤维肾镜和经皮肾镜取石。一般情况下,只需建立一个通道,大大降低了出血风险,同时提高了清石率,缩短了治疗周期。当然,无论选择哪一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都需要通过医生的专业诊断后再做决定。

最后,长沙京石医院专家提醒,结石作为身体的异物,长期存在就会影响肾功能,严重时还会诱发脓肾、尿源性脓毒血症、甚至是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肾结石患者一旦发现身体有上述异样时,及时就医进行对症处理,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恶化,损伤身体健康。(通讯员 吴诺芊)

来源:红网

作者:吴诺芊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855/96/1441921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