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12日讯(通讯员 小资)近日,一名家长在网上发帖称,自己的孩子在玩水后感染了“阿米巴食脑虫”,情况十分危急,这引起了很多家长的担心。“阿米巴食脑虫”是什么?怎么进入大脑?我们日常游泳也有风险吗?……我们一起来听听长沙泰和医院感控科专家怎么说。
“食脑虫”究竟是什么?
“食脑虫”即阿米巴原虫,是单细胞生物,有多个分支。其中,福氏耐格里阿米巴一旦冲进鼻腔,可沿嗅神经钻进大脑,引发急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病情进展迅速;巴拉姆希阿米巴多通过皮肤小伤口或吸入尘土进入体内,病程较长;棘阿米巴常见于隐形眼镜相关角膜炎,偶尔也会攻击大脑。
长沙泰和医院感控科主任张帅表示,在中国,“食脑虫”感染属于罕见事件,感染概率极低,但感染者多为幼儿、青少年群体。此病一旦虫体进脑,病死率很高,发病后病情常在一周内迅速恶化。而且,“食脑虫”早期症状类似普通脑膜炎,如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或病毒感染。
“食脑虫”如何进入大脑?
“食脑虫”主要通过鼻腔进入大脑。当它们接触鼻腔黏膜后,会附着在嗅觉神经上,穿过筛状板迁移到大脑中。把头部或鼻子浸入污染水(如游泳、潜水等),呛到或吸入被污染的水,以及鼓膜破裂的患者,均可能发生感染。不过,研究显示,喝被“食脑虫”污染的水不会被感染,因为其在胃酸环境下无法存活,且不会通过消化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也不会人传人。
“食脑虫”存在于何处?
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无需宿主,可自由栖息在土壤、水中。感染人体的通常是滋养体状态,包囊不会感染。湖泊、河流、温泉、淤泥、生活及工业污水、海水中都可能有其身影。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为例,它在pH值6.0 - 6.5(弱酸性)、温度35℃ - 37℃的环境中生长最快;在37℃蒸馏水中变成鞭毛体后,还能运动2 - 6小时;最多能耐受46℃高温。在4℃环境下,包囊能存活至少12个月,且保持感染人体的能力。公开资料显示,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病死率高达97%。但大家不必过于惊恐,其感染率极低,且近年来多药联合已有成功救回的病例,关键在于早发现、早用药。
如何预防“食脑虫”感染?
暑假来临,不少家长会带孩子玩水、游泳。张帅提醒,尽量不要在不干净的河水里游泳,因为不干净水体中除阿米巴原虫外,还可能有曼氏裂头蚴、线虫等寄生虫,呛水时寄生虫可能从鼻腔进入人体。为保安全,可让孩子佩戴鼻夹或保持头部高于水面,限制进入鼻子的水量。
此外,夏天亲水活动要注意水质。游泳最好选择定期消毒的游泳池或水上乐园,戴好泳镜和鼻夹。不要踢水下沉积物,避免变形虫分散进入水中。玩水后,可马上用瓶装水清洗鼻腔,回家后再用煮沸过的温开水清洗一次。如果游泳、戏水后出现头痛、呕吐、发热、嗅觉异常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小资
编辑:李茜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1/56/1512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