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3日讯(记者 文洁 通讯员 龙利君 何睿)“病人信任你,就像攥住了一根救命绳。”刘志勇常说这句话。从非洲埃博拉病区到帕米尔高原的边陲医院,从武汉抗疫前线到湖南怀化的基层病房,二十年来,他始终选择去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守住最危重的生命。
刘志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2024年“湖南最美医生”获得者。他不是公众熟知的明星医生,却是无数危重患者生命尽头遇到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5年,湖南“最美医务工作者”(简称“最美医者”)宣传发布活动再次启航,他们,需要怎样的仁心与精神?
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刘志勇正在查房。
“我想做在生死之间抢人回来的医生”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这是刘志勇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79年出生的刘志勇,家中三代行医。进入重症医学科,是他主动的选择。
“我不想成为病人病情稳定后才出现的医生,而是那个第一个冲进来的、在生死之间抢人回来的那个人。”刘志勇说。
从湘雅医学课堂走进ICU病房,他经历了从初见死亡的震撼,到逐渐学会在高压中冷静判断、果敢出手。如今的他,已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也是一位长期在最前线奔跑的医务工作者。
“相比于其他领域的医生,重症科可能是对医生要求最全面的一个学科,也是距离生死最近的一道防线。”刘志勇说,面对急救病人,重症科医生需要全面掌握所有的医疗知识,包括基础疾病和原发疾病的治疗原则,“要冷静,内心坚定,始终坚持学习”。
同时,重症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以适应不同领域的变化,并在不同领域中不断精进。
从第一次走进ICU开始,刘志勇已经做好了“雪中送炭”的准备。“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在个人防护上更为专业的重症科医生,往往是对外援助、参与急救的第一选择。”刘志勇说。
刘志勇工作照。
“我是来留下可以继续救治的力量”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2015年中国第五批援塞拉利昂抗埃医疗队组建时,刘志勇留给3岁双胞胎女儿的信。
在塞拉利昂,他身着四层防护服,在高温下每日往返病房,在严苛流程中成功救治3名埃博拉患者,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全治愈”的目标。他说:“只要流程没错,方案对路,我们能打赢。”
2018年,刘志勇再次响应号召,赴新疆支医。那一年,他的小女儿正在治疗严重疾病,他却在妻子的支持下毅然出发。
在帕米尔高原边远地区,他不仅带去先进技术,更注重“授人以渔”。一次,他临时接到喀什市人民医院请求,一名术后患者突发心跳骤停。他下飞机直奔医院,成功救回病人,并在抢救后为当地医生开展培训。
“我不是来帮一两个病人的,我是来留下可以继续救治的力量。”刘志勇说。
刘志勇工作照。
“绝不放弃每一条生命”
重症医学,是与死神的赛跑,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很多时候,这里的每分每秒甚至会决定重症患者的生死。
2020年初,刘志勇坚守武汉协和ICU整整55天。他完成第一例插管、支气管镜检查、胃管置入、中心静脉穿刺等高风险操作,参与救治151名患者。
在刘志勇看来,真正的重症医生,不能只靠经验和技术,更要耐心、同理心、和那份“不轻言放弃”的责任感。
在死亡率高、心理负荷大的ICU里,他学会了和情绪相处,也学会了对生命深度尊重,总是选择坚持,“绝不放弃每一条生命”。
2023年元旦凌晨三点,他发着烧,仍从家中赶往医院,通宵抢救一名七旬重症老人,最终成功挽回老人的生命。
“凌晨三点的ICU很静,只有机器的声音。在那样的时刻,你的选择,决定病人能不能活。”刘志勇说。
新的名字将被看见,新的故事将被讲述
2024年,刘志勇被授予“湖南省最美医生”称号。他的身影,却早已出现在怀化的大山深处。
这一年,他主动请缨,常驻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投身“健康大湘西”建设。8月,一位新手妈妈突发重症被紧急送入ICU。在查房时,刘志勇注意到她的情绪非常低落,不仅受病痛折磨,还与婴儿分离。“每次查房我都跟她说:相信我们,你会好起来的,我们一起加油。”这位妈妈在医师节前夕顺利康复出院,特地送上锦旗表达感谢:“看到刘主任那会说话的眼神,能给人坚定的力量。”
“经历生死,是一种灵魂的升华。”在刘志勇身上可以看到,“最美”医者,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选择——选择挺身而出,选择不计得失,选择不轻言放弃。
2025年,湖南“最美医者”宣传发布活动已正式启动。像他一样默默坚守的人,将再次汇聚,成为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注脚。
新的名字将被看见,新的故事将被讲述。但那些真正照亮生命的人,从来不靠近光——他们,就是光。
相关链接:
追寻榜样之光!2025年湖南“最美医务工作者”宣传发布活动火热进行中
来源:红网
作者:文洁 龙利君 何睿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1/67/1515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