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4日讯(记者 戴丹 通讯员 周阳)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接连收治了两名热射病患者。一位是39岁的倪先生,在参加公司组织的徒步活动后出现意识障碍;一位是35岁的周女士,在长跑10公里后严重中暑,同样出现意识障碍。
时值盛夏,湖南多地发布高温预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吴晨方提醒,持续高温天气,务必注意防暑降温,尤其对于老年人、户外工作者、户外运动者、孕妇、婴幼儿、慢性病患者这6类人群,一定要谨防热射病。
热射病是真正的“高温杀手”
什么是热射病?据吴医生介绍,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热环境下或剧烈运动所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温度升高>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占中暑的8.6%~18.0%。老年人、户外工作者、户外运动者、孕妇、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是易发生中暑的人群。
一般轻度中暑与热射病的区别如下:轻度中暑数小时后可基本恢复;中度中暑正确处置后数天可基本恢复(一般不超过1周),但处理无效或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而热射病可致命,除现场有效处置,需尽快转运至三级以上医院 ICU重症监护,在有效治疗后数周恢复(通常大于1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热射病是真正的“高温杀手”。有统计显示,热射病的住院病死率为14%-65%,ICU患者病死率>60%。
紧急救治可分三个步骤
当发现有人发生热射病时,是什么都不做等待救护车的到来?还是应该紧急应对抢救?医生表示,现场紧急应对抢救非常必要。
一旦发现热射病,现场救治最重要的是:快速、有效、持续降温。鉴于热射病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在现场早期处置中推荐“边降温边转运”原则,即紧急应对抢救与拨打120应同时进行。紧急救治又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立即脱离热环境。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其全身衣物以利散热,有条件的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建议室温调至 16℃~20℃。
快速测量体温。可测量体表温度(腋温或耳温等),这是实现有效降温治疗的前提。需注意的是,如果单次腋温或耳温不高,不能排除热射病,应每1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或持续监测体温。
积极有效地降温。由于热射病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快速、有效、持续降温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在30分钟内将核心温度降至40.0℃以下,死亡率明显下降。建议现场降温目标:核心温度在30分钟内迅速降至39.0℃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
尽量避免在高温下持续活动
要实现紧急降温,常用方法也有三种:蒸发降温、冷水浸泡、冰敷降温。
蒸发降温,用凉水喷洒皮肤并配合持续扇风,可以实现有效降温;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并持续扇风。
冷水浸泡,用大型容器(如浴桶、水池)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在冷水中。
冰敷降温,将冰袋置于颈部、腹股沟(注意保护阴囊)、腋下等血管较丰富、散热较快的部位进行降温。应注意放置时间不超过30分钟,冰敷时需注意观察局部皮肤色泽变化,以免冻伤。
总之,热射病现场救治的重点是“立即撤离高温环境+快速有效地降温”。
高温天气如何防暑?高温天气要尽可能地减少室外活动时间、避免在烈日下持续活动、避免在人群拥挤、产热集中、散热困难的场所长久停留。
日常尽量隔离热源,降低室内温度,保持通风;出门做好防晒散热;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合理饮食。在炎热天气,可以多吃蔬菜、新鲜水果,多喝水。
来源:红网
作者:戴丹 周阳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1/96/1510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