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李雅婷 通讯员 秦露 龙腾芳)7月7日,我国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标志着盛夏正式开启。气象部门数据显示,近期全国多地气温持续攀升,部分地区最高温度突破40℃。湖南省直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医生提醒,小暑时节湿热交织,需从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科学养生,预防“暑湿病”。
饮食调理:清淡为主,兼顾清热与健脾
小暑时节高温酷暑且湿度大,人体易受湿热侵袭,出现疲倦乏力、头身困重、食欲不佳、脘腹胀满、泛酸腹泻等症状。因此饮食需兼顾清热祛暑与健脾化湿——脾胃作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司饮食及水湿运化,日常可选用荷叶、冬瓜、苦瓜、绿豆、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等食材,通过食疗调节身体状态。
作息调整:规律作息+适度午休,规避暑热耗阳
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旺盛,但炎热气候易导致能量消耗过大、阳气外泄过多。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以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中午气温较高时,可适当午休20-30分钟,帮助恢复体力。同时,使用空调时需注意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身体不适。
运动建议:选对时段与方式,忌大汗与暴晒
高温天气下,运动应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的时段,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推荐到公园散步、打太极拳,或选择游泳、瑜伽等运动——游泳可消暑健身,瑜伽能安神养性。需注意的是,无论何种运动都切忌运动后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津),且务必避开烈日时段。
情志养生:心静自然凉,以平和心态赏夏
白居易在《消暑》中写道:“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道出了“烦夏莫如赏夏”“心静自然凉”的养生智慧。小暑气候酷热,人易烦躁不安、困倦乏力,保持心态平缓是安然度夏的重要前提。
节气茶饮:湖湘版酸梅汤
配方:乌梅 10g、陈皮 3g、山楂 5g、甘草 3g、茯苓 5g、炒薏苡仁 5g,适量冰糖。
用法:以上食材加入适量清水,煮沸 5 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注意:脾胃虚寒者、孕妇及小儿慎服。
三伏贴。
三伏贴:伏天养阳散寒的经典选择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时节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现代人由于长期待在空调房、缺少运动、饮食偏爱生冷等原因,多存在阳气不足的情况。而三伏贴是补充阳气、祛散寒湿的有效方法。
其适应症包括:
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支气管哮喘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腹泻、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脾胃虚寒性疾病;
各类痛症: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性颈肩腰腿关节疼痛等;
妇科疾病:痛经、宫寒、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
小儿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经常感冒、小儿腹泻、遗尿等;
亚健康状态调理: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疲劳、体虚易感及免疫力低下等。
葫芦灸。
中医特色疗法:葫芦灸
葫芦灸独特的外形结构使得艾温循环,以纯阳灸力引火入元,可达到活血化瘀、温阳的功效。
小暑作为盛夏的开端,湿热交织的气候易引发身体不适,科学养生尤为重要。湖南省直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医生特别提醒,老年人、儿童及体质较弱的人群更需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户外工作者应适时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防热射病。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雅婷 秦露 龙腾芳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1/99/1510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