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9日讯(通讯员 石泽欣 易雅婷)医生这份职业,总被人贴上 “神圣”“可靠” 的标签。可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日常才知道,白大褂里藏着多少纠结的夜晚,手术刀尖上悬着多少沉甸甸的责任,听诊器背后又装着多少没有说出口的牵挂。
2025年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的这四位医生,他们在妇科、骨科、检验病理科、儿科的诊室里、手术台上、检验仪器旁,用 25 年、33 年、16 年、13 年的坚守,写下对 “医者” 二字最朴素的注解。
陈婵:25年,在生死边缘走钢丝
“医生就像走钢丝,一脚踏着医院,一脚踏着法院。” 妇科一区主任陈婵的这句话,道尽了这个职业如履薄冰的日常。从医 25 年,她在妇科的手术台上站过无数个 8 小时,最长一次连轴转了 36 小时,直到患者平安才敢坐下 —— 可比起身体的累,更难的是心里的 “悬”。
五年前那起官司,她至今记得。一位患者因病情危急,必须切除子宫才能保命。手术很成功,患者当时握着她的手说 “谢谢”,可五年后,传票寄到了医院。“那天我拿着判决书,手都是抖的。” 陈婵苦笑,“不是怕输,是委屈……” 最终官司赢了,但她从此更谨慎,跟患者说病情时,总会把 “最坏的可能” 掰开揉碎讲清楚,“哪怕多费点口舌,也要让他们明白,我们是一条战线的。”
她见过太多 “等不起” 的遗憾。有位 30 多岁的宫颈癌晚期患者,下体出血时一次能流 400 多毫升,陈婵带着护士上门劝了三次,“求着她住院”,可患者总说 “吃中药就好”。半年后患者再来医院,原本乌黑的头发白了大半,背也驼了,看上去像 50 多岁的人。“我摸着她的手,冰得像块石头,心里疼得厉害。” 陈婵红了眼眶,“医生只有建议权,没有执行权,这种无力感,比手术刀划在自己手上还难受。”
但她还是愿意相信 “暖”。去年冬天,科室收了位子宫严重脱垂的老奶奶,走路都得弯着腰,家里穷得拿不出手术费。陈婵没多想,自己垫了住院费。手术后老奶奶能挺直腰杆走路了,陈医生还一直去老人家关怀一位来农村老奶奶,当亲人一样关怀,精心照顾,给予关心。老奶奶也经常带着鸡蛋过来感谢时,那份信任与生命的延续,让所有付出都充满意义。
康长周:33年,一瓶葡萄糖撑起16小时手术
康长周的值班室里,至今留着一张小折叠床。他儿子小时候,医院的值班室几乎成了 “第二个家”,“每个床都睡过,有时候我上手术,他就趴在护士站的桌子上写作业。” 从医 33 年,最长一次手术做了16个小时 ,从晚上 5 点做到次日中午,中间只靠葡萄糖水撑着。
最常对年轻医生说的就是:“每个患者都是老师,他们敢把身体交给你,你就得把手术做到极致,这才对得起信任,如果患者不信任你,你学再多、再厉害,那也是‘空’(没用)的。”
曾经,他为一位前臂毁损伤严重的车祸骨折患者手术。需要把被破坏的血管、神经、皮瓣一一对接好,修复缝合,手术复杂、风险极高、手术时间长,康长周把手术精细到 “毫米”单位,在手术台上,缝针时连呼吸都放轻了。术后患者前臂不论是外观还是功能都恢复得很满意,拉着他的手说感谢,康主任说“感谢患者的选择和信任。”
伍锦绣:16年,防护服下的“侦察兵”
检验病理科的实验室里,伍锦绣正盯着显微镜,眉头微微皱着。这片载玻片上的血样,她已经看了三遍 ——16 年检验生涯,她练出了 “火眼金睛”,也练出了 “慢脾气”。“别人觉得检验就是‘看报告’,其实我们是临床的‘侦察兵’,一点错都不能出。”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科室一半人都发烧了,伍锦绣自己也烧到 39 度。她裹着防护服在实验室里守了 48 小时,每小时要核对上百份核酸样本,护目镜上的雾气结了又化,里面的衣服能拧出水。“当时就一个念头:结果不能停。” 她声音轻轻的,“每一份报告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在等消息。”
她至今记得入职第一个月发现的 “异常”。一张血涂片上有大量原始细胞,虽然不能直接确诊,但她直觉 “不对劲”,立刻打电话建议患者转诊。后来患者确诊为白血病早期,因为发现及时,治疗很顺利。“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精准’的意义。” 伍锦绣说,检验单上的数字冷冰冰,但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多一分仔细,患者就少一分风险。”
检验医生的战场很小,就这方寸实验室;但责任很大,要为生命护航。” 伍锦绣整理着试剂瓶,标签上的字工工整整,“只要我还在这里,就不能辜负那份信任。”
罗志华:儿科的 13 年,他是孩子们的 “罗爸爸”
儿科诊室里,罗志华正蹲在地上,手里举着一张草莓贴纸,逗一个哭闹的小女孩:“你看,这个草莓跟你衣服上的一样可爱哦。” 小女孩眨巴眨巴眼,哭声小了 —— 这是他从医 13 年练出的 “魔法”,抽屉里永远备着糖果和贴纸,对付 “小哭包” 百试百灵。
孩子们都叫他 “罗爸爸”。每天看诊 50 多个孩子,他有个习惯:看完一个孩子洗两次手,早上 8 点到下午 1 点,洗手能超过 100 次。现在他的手又糙又干,冬天还会裂口子,同事开玩笑说 “罗医生的手是‘绿色’的,被消毒液泡的”。
他吃饭快得像 “打仗”,三分钟就能扒完一碗饭。“多省点时间,就能多看个孩子。” 有次上午门诊看到下午 1 点,他匆匆扒了两口饭,临走前跟护士说 “有患者来就说我 10 分钟回来”,吃完饭回来立马看诊,结果一忙又是两小时。“家长带孩子来一趟不容易,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等久了家长会急。” 他挠挠头,笑得露出一口白牙,“真情总能打动人,你对他们好,他们都懂。”
他们的故事,也是无数医生的日常
陈婵刚接了台急诊手术,康长周在给年轻医生示范缝合,伍锦绣的检验报告刚发出,罗志华正给一个孩子听诊。他们在不同的科室,面对不同的患者,却有着同样的节奏:步履匆匆,眼神坚定。
有人说医生是 “白衣天使”,可他们更愿意说自己是 “普通人”—— 会累,会委屈,会牵挂家人。但穿上白大褂,他们就成了患者眼里的 “依靠”。
这个医师节,他们在手术台、诊室、检验室里,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告诉我们:所谓医者,不过是一群普通人,选择了用专业和温暖,为生命托底。
而这份选择,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誓言。
来源:红网
作者:石泽欣 易雅婷
编辑:甘伟萍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53/1521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