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4日讯(通讯员 卿佩星)饭后感觉食物长时间堆积在腹中,撑得难受,甚至几个小时过去依然毫无轻松感,这是许多人遇到的困扰。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首先会怀疑是“胃不好”。长沙东大肛肠医院副主任医师余仁贵表示,胃部问题,如胃动力减弱或慢性胃炎等,确实是常见原因之一。然而,肠道健康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饱胀不消化往往是胃和肠道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整体消化系统来判断。
胃部蠕动功能减弱:胃负责食物的初步研磨和混合。当胃部肌肉收缩力量下降或节律紊乱时,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导致饱胀、沉重感。
肠道气体产生过多:食物进入肠道后,肠道菌群参与分解过程。肠道菌群失衡、摄入过多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高淀粉食物,或进食过快吞咽大量空气,都会导致肠道内气体显著增加,引发腹胀。
消化酶分泌相对不足:胰腺等器官分泌的消化酶对分解食物至关重要。如果消化酶分泌量不能满足需求,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未完全消化的成分进入肠道后易发酵产气,加重腹胀。
肠道自身运动减慢:肠道通过规律蠕动推进食物残渣。肠道蠕动功能减弱,会使内容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增长,产生腹胀感。某些结构性问题也可能影响肠道通畅性。
食物种类影响消化负担:高脂肪、高糖、油炸、辛辣食物难以消化。过量摄入难以溶解的粗纤维也会增加胃肠负担,延长消化时间,成为饱胀的诱因。
精神压力干扰胃肠功能: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会影响支配胃肠的神经系统,干扰胃肠的正常收缩和感觉功能,可能引发或加重饱胀不适。
缓解腹胀,胃肠需要协同呵护
调整进食节奏:一日三餐控制在七分饱,专心用餐,细嚼慢咽,每一口食物充分咀嚼后再咽下,有助于减少空气吞咽量。
优化食物选择:减少油炸食品、肥腻肉类、奶油制品、碳酸饮料、生冷刺激食物的摄入。豆类、洋葱、西蓝花等易产气食物可适量尝试,观察自身耐受程度。增加温和易消化的食物比例。
培养规律排便:晨起后或餐后尝试如厕,建立固定的排便时间点。有便意时及时响应,避免刻意忍耐。日常可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配合适量散步等温和活动。
关注情绪管理:找到适合自身的减压方式,如散步、瑜伽、听音乐或深呼吸练习。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避免长期熬夜扰乱胃肠生物钟。
留意身体信号:若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后,饱胀感持续超过两周未见改善,或伴随明显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体重减轻、便中带血或呕吐等警示症状,要及时就医评估,排除潜在器质性问题。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提醒,饱胀不消化是消化系统功能状态的一个信号。理解其背后可能涉及胃和肠道等多方面因素,有助于缓解不适的第一步。通过调整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大多数轻度的饱胀感可以得到改善。当自我调整效果不佳或出现警示症状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是解开不适的关键一步。
来源:红网
作者: 卿佩星
编辑:甘伟萍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96/15179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