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5日讯(通讯员 李诗婧)暑假期间,孩子们户外活动增多,儿童牙外伤风险也随之上升。长沙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徐树森提醒:暑期儿童牙外伤发生率显著攀升,成为仅次于龋齿的常见儿童口腔问题,建议家长们在关注孩子暑假安全时,也要做好口腔防护措施。
孩子的活泼天性遇上漫长的假期,这些场景最易引发儿童牙外伤:
1、运动碰撞风险
足球对抗、篮球抢球、轮滑失衡、滑板翻车等激烈运动时,最容易造成前牙撞击或断裂。
2、泳池湿滑隐患
孩子在湿滑的泳池边奔跑打闹,极易滑倒磕伤门牙,甚至导致牙齿脱落。
3、游乐设施意外
荡秋千跌落、攀爬架失手、蹦床碰撞……游乐场欢乐背后,牙齿受伤风险不容忽视。
4、家居潜在危险
浴室滑倒、桌角磕碰、兄弟打闹……看似安全的家中,也可能让孩子牙齿“遭殃”。
牙齿受伤常见类型
当意外发生,孩子的牙齿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牙齿震荡
表现:牙齿看似“完好”,但轻微松动、咬合不适或轻微疼痛,牙龈可能少量出血,常被忽视。
隐患:牙神经可能已受“内伤”,后期可能出现牙髓坏死、牙根吸收或牙齿变色。
2、牙齿折断
表现:牙齿缺角、断裂。根据损伤深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牙釉质损伤(最轻微):仅累及牙齿最外层的釉质层;表现为牙齿表面局部缺损或裂纹,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牙本质暴露(中度损伤):损伤已穿透釉质层到达牙本质;特征性表现为冷热酸甜刺激敏感,可能出现短暂性刺痛(一过性疼痛),缺损处可见淡黄色牙本质暴露。
牙髓暴露(严重损伤):损伤深达牙髓腔;典型症状包括:自发性剧烈疼痛、明显冷热刺激痛、可见缺损处出血或露髓点、可能伴有叩痛。
温馨提示:尽可能找到折断的牙碎片,用生理盐水或牛奶湿润保存(勿用水冲洗或干燥保存),尽快就医,碎片有可能被重新粘接。
3、牙齿脱位
表现:牙齿被撞歪,出现明显松动、疼痛、出血、咬合异常。
风险:牙髓坏死、牙根吸收风险高,可能影响恒牙胚发育(乳牙受伤时)。
4、牙齿完全脱落
表现:牙齿完全脱落,可能伴有牙龈组织撕裂、明显出血、牙槽骨骨折。
牙齿脱落“急救法”
若孩子整颗牙齿被撞掉,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请家长保持冷静,按以下步骤操作:
1、找到牙齿:捏住牙冠(白色部分),切勿触碰牙根(黄色/粉色部分)。
2、温和冲洗:若牙齿脏了,用生理盐水或冷牛奶轻轻冲掉表面污垢(不可用肥皂、不可刷洗、不可擦干)。
3、立即复位:如果孩子配合且情况允许,轻柔地将牙齿按回牙槽窝,让孩子轻轻咬住干净纱布或手帕固定,立即就医。
4、湿润保存:若无法复位,将牙齿放入保存介质中:
(1)最佳选择:盛有生理盐水或冷鲜牛奶的小容器。
(2)应急选择:放入孩子舌下或颊侧(需孩子配合不会吞咽),或置于唾液中。
(3)绝对禁忌:干燥保存(如纸巾包裹)、用水长时间浸泡。
5、争分夺秒就医:30分钟内赶到医院口腔科或急诊,时间越长,再植成功率越低。
温馨提示:以上步骤同样适用于恒牙,即使脱落的是一颗“摇摇欲坠”的乳牙,也应就医检查是否伤及下方恒牙胚。
预防:为孩子穿上“笑容铠甲”
1、运动护齿器:参与高风险运动(篮球、足球、轮滑、滑板等)时,佩戴定制式运动护齿器,这是保护牙齿最有效的“头盔”。
2、环境安全:检查家中地板防滑(尤其浴室)、家具尖角加装防护条。泳池、游乐场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3、安全教育:教导孩子运动中避免鲁莽冲撞,不在湿滑地面奔跑打闹。
4、定期检查:暑期前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了解牙齿状况。
来源:红网
作者:李诗婧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97/1518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