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闽海之门”的人口增长密码

来源:中国人口报 作者:曹小兵 严少卫 编辑:李雅婷 2025-08-06 12:16:29
时刻新闻
—分享—

清晨的阳光穿过鼓浪屿的榕树,洒在抱着婴儿的阿芳的笑脸上——这位怀孕时在腹腔内发现巨大肿瘤的年轻母亲,如今正享受着厦门夏日的惬意。与此同时,外籍博主陈悟空正举着云台穿梭在大街小巷,拍摄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城市的另一角,范爷爷则在社区公园的八段锦队伍里舒展腰身,身后是波光粼粼的筼筜湖。

厦门,素有“闽海之门”之称。这座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2024年共有常住人口535万人,比上一年增长0.43%,增幅居福建省首位;全市人口出生率7.08‰,人口自然增长率3.43‰;户籍人口新增近7万,达309.03万人。“闽海之门”的人口增长密码,藏在产房里的守护、创业路上的扶持、夕阳下的陪伴中——贴心生育、称心创业、暖心养老,三弦和鸣奏响了城市发展与人口发展共荣的乐章。

贴心生育:

藏在产房里的倾情呵护

“手术必须避开胎儿的位置,肿瘤剥离时要稳住肠系膜上静脉……”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妇产科副主任周颖的声音沉稳有力。忙而不乱中,医院多学科团队6小时的“拆弹”手术,让阿芳和孩子双双平安。

去年秋,当孕32周的阿芳产检发现腹腔内的巨大肿瘤时,她的第一反应是“不真实”。当时,33岁的阿芳正满怀期待地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准备衣物用品。然而,肿瘤这个在她体内悄无声息生长的不速之客,像一记重锤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顾不上多想,阿芳赶紧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主治医生周颖立即启动全院多学科大会诊:如何平衡胎儿安全与肿瘤治疗?能否在剖宫产时同步切除肿瘤?专家们多学科讨论后认为,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孕妇及胎儿总体情况均稳定,建议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其间严密监测孕妇及胎儿情况,必要时提前实施剖宫产手术。

出院那天,阿芳望着保温箱里的宝宝驻足良久。这一瞬,她好像突然读懂了成为母亲的意义。

阿芳这样的故事在厦门还有很多。作为拥有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城市,厦门的危重孕产妇救治、新生儿重症监护等能力已跃居全国前列。近日,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更是成功救治了一名患有全球罕见先天性心脏畸形的36周+1天的早产儿。

生育支持,不仅体现在危急时刻的守护,还渗透在日常的细致呵护里。26岁的吕女士曾因孕期贫血执意引产,厦门莲花医院的医护人员却像“知心姐姐”般走进她的病房:产科医生手绘补铁时间表,营养科送来“猪肝菠菜粥”食谱,心理医生每周三次陪她聊“当妈妈的勇气”。如今,定期收到医院孕程提醒的吕女士,正忙着给腹中胎儿读绘本。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类似的早孕关爱服务,正通过厦门市各级医院的“生育友好门诊”触达更多家庭。

孩子出生后的“养育关”,厦门也早就有了应对方案。在厦门市儿童友好示范社区——海沧区渐美村,婴幼儿“暖芯屋”门前热闹了起来。1岁半的小欣和妈妈挥手再见后,开心地跑进了活动室。

“周六我要上班,多亏了家门口的‘暖芯屋’,有专业的托育师助力孩子成长,我上班很安心。”小欣的妈妈孟女士说。

“最近,有许多家长来咨询暑期托育。我们平日托位使用率达80%,高峰时超90%,暑假期间一般都满员。”城建绘童瑶兴景托育园园长李昕介绍。

这个社区嵌入式托育点,每天提供4小时免费托管,是厦门“15分钟托育圈”的缩影。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德猛表示,目前,全市有托育机构430多家,爱邻护幼托育服务点90多个,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全市各个角落。

“服务免费,专业性却不打折扣。”王德猛说,爱邻护幼免费公益服务点仍由托育机构提供专业的托育服务,在满足家长育儿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送托意愿。

厦门长庚医院的员工幼儿临托中心更是藏着“留人秘籍”。858平方米的空间里,滑滑梯与绘本角相映成趣,19名在托孩子在这里享受专业照护,每月托管费用仅千元出头。“医院工会每年补助中心18万元,我们不用再为带娃发愁。”医院职工林女士的话道出了1548名职工的心声。这种“企业搭台、专业运营、职工受益”的模式,正被厦门推广到更多地区。

从产检到托育,再到入学,厦门用全周期服务织就了一张“生育安全网”。王德猛表示,厦门7.08‰的出生率、3.43‰的自然增长率背后,是每个家庭“生得起、养得好”的踏实感。

称心创业:

政策沃土让梦想扎根

“鼓浪屿的月光,比我走过的许多地方都温柔。”陈悟空的镜头里,闽南古厝的燕尾脊与对岸的双子塔同框。这名曾在东欧名校攻读法律的外籍博主,因一场跨国恋与厦门结缘。

让陈悟空扎根的,不仅仅是爱情。在深入了解厦门后,他发现这里不仅有迷人的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为外籍人才提供的创业支持、居留便利等优厚政策。于是,他决定带着妻子回到厦门发展。

起初,陈悟空只是随手拍摄一些在厦门的生活片段,分享到社交平台上,没想到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视频受到很多人喜爱。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机会,开始专注于推广厦门文旅。

随着视频的传播,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福建省文旅星达人”。此外,他还将厦门的人才政策作为研究的课题,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对人才的重视。

如今,陈悟空已经完全融入了厦门的生活,通过自己的镜头,把厦门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创业生态的温度,藏在政策的“精准滴灌”里。18年前,陈颖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从北方来到厦门。初来乍到的他,第一时间被这座城市温和宜人的气候深深吸引。

陈颖创立的厦门晨与夕贸易有限公司,专注于工艺品出口外贸及跨境电商领域。“刚创业时,跑部门盖章要绕大半个城市;现在一张表单就能搞定17个联办事项。”陈颖说。

这样的政策红利正惠及更多创业者。从资金扶持到税收优惠,从科技创新支持到人才政策,厦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翔安区为企业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降低运营成本;厦门自贸片区则根据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情况给予奖励,激发企业的引才育才积极性。厦门的创业支持政策,就像一个强大的引擎,为创业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作之余,厦门完善的生活配套让陈颖和团队成员的生活丰富多彩。公司周边餐饮种类繁多,从地道的闽南小吃店到精致的西式餐厅,应有尽有。无论是忙碌一天后慰藉味蕾,还是招待远方来的朋友,都能轻松满足不同人的需求。陈颖说,自己喜欢在闲暇时光去海边吹吹风,沿着环岛路骑行,去曾厝垵体验文艺小资的氛围,探索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美丽与惊喜。

陈颖坦言,收入方面,厦门并不逊色于同行业其他城市。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公司的支持,获得了与付出相匹配的报酬,让更多人能够在这座城市安稳地扎根,规划自己的未来。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陈颖一样,被厦门优越的工作环境所吸引,选择在这里扎根。从政策便利到生活质感,厦门用“硬支撑+软环境”的组合拳,让“来了就是厦门人”变成现实。

暖心养老:

城市吸引力超越年龄界限

清晨,厦门的阳光穿过椰林,洒在思明区的街巷。范爷爷吃过一碗热腾腾的花生汤,换上宽松的练功服,步行前往社区公园。八段锦的舒缓动作,是他开启一天的仪式。这套古老的健身功法,他已练了近10年,一招一式间,尽显精气神。

这位从东北来厦门帮女儿带娃的老人,如今比本地人更懂“厦门式养老”:上午去附近的泳池游上几个来回,享受水中的宁静与放松;午后的时光则属于乒乓球桌,他与球友们切磋球技,常常让年轻球友甘拜下风;晚上,他有时会在社区活动室看看新闻、和老友们下下棋。

范爷爷的故事,是厦门“银发吸引力”的生动注脚。厦门的宜居不仅体现在气候与环境上,更藏在日常的文明细节里。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之一,厦门的适老化设施十分完善:社区活动室设备齐全,老年大学课程丰富,地铁站的无障碍通道和直梯一应俱全。

范爷爷感慨:“在厦门,养老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享受。无论是晨练的公园、挥汗的球场,还是邻里间的闲聊,都让人感到生活有滋有味。”

据了解,近年来,像范爷爷这样投靠子女的“新厦门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到来,不仅因“年均21摄氏度”的气候、99.5%的空气质量优良率,更因这座城市为老年人编织的“暖心网”。

养老服务的温度,还藏在“急难愁盼”的解决里。集美区后溪镇的王大爷忘不了的是,去年冬天,在计生协组织、村委会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那栋漏雨的老宅,焕然一新。从发起“捐一元添一瓦”众筹,到联系施工队,社工用3个月时间,让这位老人告别了“雨天接水”的日子。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厦门还有很多。“我们还按照每百户3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厦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白锦焜介绍,厦门在镇(街道)级统一设置了具备日间照料、助餐配餐、短期托养、文化娱乐、上门服务等功能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托养照护、康养护理、配餐送餐、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15分钟养老生活圈”逐渐形成。

医养融合的深度,关系着晚年生活的安全感。厦门老年医院的“记忆门诊”里,医生正用闽南语与认知障碍老人沟通;在思明区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与“养老床位”双轨并行,老人在家就能做透析、换尿管。这种“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双向转诊”的模式,得益于厦门30多份医养融合政策文件为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撑。

站在环岛路,厦门人口增长秘诀,或许在于:人口增长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叠加,其背后更是“生育有保障、创业有舞台、养老有依靠”的生态循环——年轻人因创业机会而来,因生育友好而扎根,因养老安心而让父母同住,形成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而那些在厦门出生、创业、养老的人们,终将以自己的故事,为这座城市写下动人注脚。

来源:中国人口报

作者:曹小兵 严少卫

编辑:李雅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