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6日是全国乙肝科普宣传日。根据2020年全国慢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一般人群HBsAg(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已降至5.86%,其中1~4岁儿童HBsAg流行率降至0.30%。据估算,我国全人群HBsAg流行率约为5%~7%,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7500万。每年约有65万人因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而死亡。那么,如何守护肝脏健康?关于“乙肝”,我们还有哪些常见误区?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乏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发热和肝脏肿大,伴有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能转为慢性,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可进展为肝癌。
乙肝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乙肝早期症状类似重感冒,如轻微发热、肌肉酸痛、头痛、食欲不振等。随着病情进展,肝功能受损,可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等表现。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
若病毒感染持续超过六个月,则称为慢性乙肝。此阶段感染者常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随着病毒不断复制,患者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的传播途径
不少人担心与乙肝患者共同进餐、握手或拥抱会被传染。事实上,乙肝病毒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母婴传播、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
血液传播:可通过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注射器、血液制品等传播。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或不洁器具进行纹身、穿耳洞、针灸等操作,均存在感染风险。
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这是儿童感染乙肝的主要途径。
性传播:性行为是成人感染乙肝的主要途径之一。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尤其在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
日常生活中,若皮肤或黏膜无破损、未直接接触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如共同办公、握手、拥抱、同住宿舍、共用餐饮器具等行为均不会传播乙肝病毒。公众应科学认识、避免恐慌,同时采取适当预防措施。
如何预防乙肝?
接种乙肝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接种重点对象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成年高危人群。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使用他人个人卫生用品。进行纹身、穿耳洞等可能涉及血液的操作时,应确保器械严格消毒。性伴侣健康状况不明时,应使用安全套。HBsAg阳性孕妇应尽量避免羊膜腔穿刺,以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传染源管理:首次确诊的HBsAg阳性者应及时上报疾控中心,并建议其家庭成员接受乙肝血清学检测。慢性乙肝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注射器等物品,不得献血或捐献器官、精子等,并定期接受医学随访。其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哪些高风险人群需要接种疫苗?
HBsAg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
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如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有多性伴者;
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包括医务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易发生外伤的职业人群(如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援等人员);
其他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器官移植受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
(内容综合自湖南疾控、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长沙市中心医院)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雅婷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50/1528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