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8日讯(记者 戴丹 通讯员 裴翌尧)欢度国庆,喜迎中秋,各式各样的海鲜、烧烤、啤酒又要开始占据老口子们的饮食清单了。医生提醒:痛快之余,小心痛风找上门!
什么是痛风?如何在假期正确避开痛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姚璐莎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什么是痛风?
根据《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 版)》(以下简称《指南》),痛风是高尿酸血症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现有1.7亿高尿酸人群,其中20%会发展为痛风。
痛风在中医视角下被称为“历节风”“痹症”,《金匮要略》描述“关节疼痛不可屈伸”,其核心病机是“浊毒瘀阻”——体内尿酸排泄不畅,在关节处凝结成如针状的结晶,引发疼痛。
这些习惯,最易诱发痛风
首先, 避开高嘌呤食物。很多人是不知不觉吃出来高尿酸——要么是食材本身嘌呤高,要么是搭配、吃法出了问题,《指南》将嘌呤含量>150毫克/100克的食物归为高嘌呤,医生提醒要重点避开。
蟹虾海鲜类:如大闸蟹蟹黄(265毫克/100克)、生蚝( 239毫克/100克)等,中医认为其“性寒发风”“易生寒湿”,脾胃虚弱者吃少量就可能引发不适。
动物内脏类:如卤猪肝(275毫克/100克),《本草纲目》称其“助湿生热”,过量食用会加重体内浊毒堆积。
隐藏高嘌呤:如干香菇(214毫克/100克)、浓肉汤(150-250毫克/100克)等,这些常被忽略的饮食,也在《指南》“严格限制”的名单里,熬汤或涮锅时易吃多。
其次,错误的食材搭配和吃法,也会让痛风风险翻倍。
食用大量鲜味:食用大量不同鲜味食材(如扇贝、干香菇等),单日嘌呤摄入可超1500毫克,超《指南》建议上限5倍。中医表示“膏粱厚味生大疔”,脾胃无法消化,浊毒堵在关节,引发疼痛。
饮酒搭配海鲜:酒精促使尿酸生成,减少尿酸排泄,中医认为,酒精“助热生湿”,喝半杯就可能诱发痛风。
只吃肉不吃主食:中医指出,脾主运化水湿,主食是脾胃的“动力”。同时,《指南》指出,缺主食会降低尿酸排泄效率,全谷物里的B族维生素可帮助嘌呤代谢。
这么做避开痛风
中医认为,痛风的关键在“浊毒瘀阻”,防护需从“健脾排浊、辨证调护”入手,痛风人群节日期间饮食需牢记“控量、搭配、选对方式”三大原则,降低发作风险。
首先,辨证选择食物。湿热体质的典型表现:口苦口黏、舌苔黄腻、关节红肿热痛;饮食忌烤串、卤味等辛辣油腻食物;推荐清蒸鲈鱼等,搭配冬瓜片同蒸,可促尿酸排泄。
脾虚体质的典型表现:神疲乏力、大便溏薄、食后腹胀;饮食忌冰啤酒、生蚝等生冷寒凉食物;推荐温山药小米粥、茯苓茶等,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助力排浊。
阴虚体质的典型表现:口干咽燥、夜间盗汗、手足心热;饮食慎蟹黄、鱼籽等滋腻温热食物;医生推荐清蒸鳕鱼、煮银耳莲子等,滋养阴虚、减少内热。
第二步,选对烹饪方式。优先选择清蒸,避免油炸、香辣、醉蟹等做法——油炸会增加脂肪摄入,加重代谢负担;香辣调料可能刺激关节;醉蟹用酒浸泡,会抑制尿酸排泄,均会增加痛风发作风险。
烹饪时要合理搭配,高嘌呤食材搭配低嘌呤蔬菜(如冬瓜、芹菜、生菜、黄瓜),促进尿酸排泄。
第三步,餐后辅助调护。如:湿热体质可以喝薏苡仁茶,脾虚体质可喝茯苓茶,助力健脾排浊。辅以穴位按摩:餐后可按揉三阴交(内踝上3寸)3分钟、太溪穴(内踝与跟腱间)2分钟,可助肾脏代谢尿酸。
适度运动可以帮助降低尿酸水平,减轻身体负担。餐后散步20分钟,可促进气血循环,避免久坐导致尿酸堆积。但要注意,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过度运动会导致尿酸升高,诱发痛风。
“双节”长假,美食要享,健康更要守!照着中医的“健脾排浊”方法做好防护,就能放心吃美食,远离痛风困扰。
来源:红网
作者:戴丹 裴翌尧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62/1532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