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30日讯(记者 周曼 通讯员 周蓉荣)国庆假期将至,户外登山、长途徒步成为不少市民拥抱自然的热门选择。但山野行走中的运动损伤风险常被忽视,近日,湖南省人民医院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王靖提醒,掌握损伤预防与急救知识,是户外爱好者的“安全必修课”。
王靖介绍,山野运动中最常见的是肌肉与韧带损伤。长时间运动易致肌肉酸痛、小腿或大腿抽筋,准备不足或突然发力则可能引发肌肉拉伤,出现剧痛、肿胀;下山时崎岖路面常导致脚踝扭伤,膝关节也可能因扭转冲击受损。此外,关节与骨骼过度使用损伤也高发,“徒步膝”因下山时膝关节承受数倍体重冲击,易引发髌股关节劳损;初涉徒步者若突然加量,还可能出现小腿前侧尖锐疼痛的胫骨前痛。皮肤软组织损伤中,脚后跟、脚掌的水泡,以及脚趾顶撞鞋头导致的指甲淤血、脱落,虽看似轻微却影响行进。
“预防是规避损伤的关键。”王靖建议,市民出行前需做好准备:提前通过平板支撑、靠墙静蹲等训练强化核心与下肢力量,出发前用高抬腿、踝关节环绕等动态拉伸热身5-10分钟。装备选择上,应选比日常鞋稍大的防滑登山鞋,搭配排汗减震的专业徒步袜,双杖能分担膝关节30%压力,是“最佳搭档”。行进中需控制节奏,遵循“慢开始、缓加速”原则,下山用小步幅、高步频减轻冲击,每45-60分钟休息5-10分钟。
若不慎受伤,正确应急处理可避免伤情恶化。小水泡用创可贴保护,大水泡消毒后刺破排水再包扎,切勿撕去表皮;肌肉抽筋时需立即停止活动,反向缓慢拉伸肌肉并补充电解质。面对肌肉拉伤或韧带扭伤,要牢记“RICE原则”:立即休息、用4-10℃冰袋冷敷15-20分钟、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
除运动损伤外,山野环境还可能引发失温、中暑、高原反应等问题。王靖提醒,市民需携带分层衣物、雨衣和保暖装备,采用“主动补水”方式少量多次饮水,搭配电解质饮料,途中定时补充坚果、能量棒等高能食物。若遇失温,需移至避风处用干衣物包裹,喝温热糖水;中暑则要移至阴凉处降温、补电解质;高原反应需避免快速升海拔,严重时立即下撤300-500米。
“损伤是山野的警示,而非阻挡。”王靖强调,只要做好知识储备与防护措施,就能从容应对意外,让安全意识成为“最重要的行囊”,尽情享受户外乐趣。
来源:红网
作者:周曼 周蓉荣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74/1532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