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日讯(通讯员 贺婵娟)“医生,我牙龈上突然长了个‘小肉球’,不会是肿瘤吧?”在口腔门诊,经常有人因牙龈上莫名冒出的肿块前来就诊,心里七上八下。其实,这很可能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问题——牙龈瘤。别看它名字里带个“瘤”字,却并非我们常说的那种肿瘤。长沙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健为大家揭开牙龈瘤的真相。
牙龈瘤:其实是口腔发出的“抗议信号”
牙龈瘤,通俗地说,就是牙龈组织在受到长期刺激后产生的“抗议反应”——局部组织通过增生形成的小肉球。它可能:
1、像个小蘑菇(有蒂),或者像个小山包(无蒂)
2、颜色偏粉(像正常牙龈)或暗红(容易出血)
3、大小不一,小的像米粒,大的可能像花生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增生组织虽然看起来吓人,但本质上是对刺激的良性反应,及时处理通常预后良好。
为什么会得牙龈瘤?五大常见诱因要警惕
1、口腔卫生不良:牙结石、菌斑长期刺激牙龈,就像砂纸不停摩擦皮肤,牙龈“受不了”就会增生。
2、激素水平波动:怀孕期、青春期或服用避孕药时,激素波动会让牙龈更敏感,容易形成“妊娠性牙龈瘤”(通常分娩或停药后会缩小)。
3、不良修复体刺激:边缘不密合的假牙、突出牙面的补牙材料等,长期摩擦牙龈,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异常增生。
4、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牙龈炎、牙周炎,炎症反复刺激会导致组织增生。
5、药物影响:某些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可能引起牙龈增生。
如何初步判断?这些症状要留意
如果发现牙龈上有肿块,可注意以下几点:
1、肿块的软硬程度
纤维型:较硬,颜色接近正常牙龈;
肉芽肿型:较软,易出血,颜色呈暗红色。
2、疼痛感
一般无痛,但如果被咬破或感染,可能引起疼痛。
3、牙齿松动
长期不治疗的牙龈瘤可能压迫牙槽骨,导致牙齿松动。
温馨提示:自我观察不能代替专业诊断,若发现牙龈异常增生,应及时就诊口腔科,医生会通过检查、必要时拍X光片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
牙龈瘤该如何治疗?
1、保守观察
瘤体较小且无症状:如果牙龈瘤体积较小,生长缓慢,且没有引起出血、疼痛、牙齿松动等不适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暂时观察,定期复查,监测瘤体的变化。
特殊人群:孕妇由于孕期身体状况特殊,手术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若牙龈瘤没有出血、感染等严重症状,可先采取保守观察,分娩后再根据情况处理。
2、手术切除
必须去除刺激源(全口洁治去除牙结石、调磨不良修复体、处理龋坏牙齿),否则容易复发。
3、激光或冷冻治疗
对部分病例适用,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预防胜于治疗,三招教你远离牙龈瘤
1、完善日常口腔护理:采用“改良巴氏刷牙法”,配合使用牙线、间隙刷、冲牙器等辅助清洁工具,减少菌斑和牙结石,从源头避免刺激。
2、专业预防性维护:定期牙周检查和洁牙,彻底清除牙结石。
3、及时治疗口腔问题:修复龋齿(避免锐利边缘刺激)、调整不良修复体(边缘不密合的假牙等)、矫正咬合创伤(异常咬合关系)、控制牙周炎症(牙龈炎、牙周炎)。
刘健医生提醒,牙龈瘤名字虽带“瘤”,本质是牙龈对刺激的一种良性增生。只要及时清除牙结石、修复不良修复体等致病因素,接受规范治疗,预后通常良好。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尤其要彻底清除局部刺激因素,才能避免复发。切勿因忽视而导致牙齿松动或牙槽骨破坏,届时补救更难。爱护口腔,从日常预防和定期专业维护开始!
来源:红网
作者:贺婵娟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83/15243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