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3日讯(记者 周曼 实习生 陈思洁 通讯员 杨艳)暑期结束,中小学近日迎来开学日,学生们重返校园开启新学期学习。然而,秋季气温波动大、空气干燥,叠加校园集体生活的人员密集特性,九月成为儿童疾病高发期。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谭鑫梳理出校园需重点防范的五类健康问题,并发布针对性防控建议,为家校协同防护提供指引。
呼吸道疾病:群体传播风险高 通风接种是关键
秋季是普通感冒、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阶段,校园内病原体易通过飞沫与接触传播。针对此类风险,防控建议明确:学校需加强教室通风,每日至少开窗 2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学生出现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时,应自觉佩戴口罩;同时,学校需开展流感疫苗接种宣传,提升群体免疫屏障,并落实每日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可疑病例,阻断传播链条。
消化道疾病:严防集体感染 消毒卫生是核心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引发的感染性肠胃炎在秋季活跃,且具有爆发性强、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传播途径主要为污染的食物、水源及接触。对此,学校需严格执行餐具彻底消毒制度,加强饮水管理,确保学生不喝生水,定期清洗饮水设备;同时,需强化学生手卫生教育,推行 “进食前、如厕后必须洗手” 的行为规范。若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应立即隔离并做好环境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过敏性疾病:过敏原增多 科学防护减影响
秋季花粉、尘螨、霉菌等过敏原数量上升,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等疾病,敏感体质学生可能出现频繁打喷嚏、咳嗽、流涕、皮疹等症状,直接影响学习与生活。防控措施包括:学校需保持教室清洁,减少灰尘堆积,定期清洗窗帘、地毯,降低过敏原浓度;在花粉浓度较高时段,引导学生减少户外活动;鼓励过敏体质学生佩戴口罩,若症状反复,应及时就医进行脱敏治疗。此外,学校还需普及过敏知识,避免师生将过敏症状误判为普通感冒,延误干预时机。
传染性疾病:免疫接种不松懈 早发现早隔离
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传染性较强,开学后人员流动与接触频次增加,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防控建议指出,学校需核查适龄学生免疫接种情况,确保疫苗接种全覆盖;通过校园广播、班会等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科普,提高师生及家长对疾病症状的辨识度;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可疑病例,需引导学生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确诊后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隔离工作,避免疫情在校园内蔓延。
“开学综合征”:心理适应需关注 循序渐进助过渡
经历长假后,部分学生因作息紊乱、学业压力、社交焦虑等因素,出现 “开学综合征”,表现为失眠、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甚至拒绝上学。对此,家长需重点关注孩子开学前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变化,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营造积极包容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逐步适应校园节奏;开学前 1-2 周提前调整孩子作息,早睡早起,避免开学后出现生物钟紊乱;同时,可与孩子共同准备学习及生活用品,增强其对新学期的期待感,从容迎接开学。
针对开学季校园健康防护,谭鑫特别向家长提出六点建议:一是调整作息,提前适配校园时间;二是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多吃蔬果、少碰零食冷饮;三是讲究卫生,教育孩子勤洗手、正确洗手,不随地吐痰,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四是加强锻炼,每日保证适量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与免疫力;五是关注情绪,多与孩子沟通,给予正向引导;六是做好健康监测,每日关注孩子体温与身体状况,若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及时居家休息或就医,并第一时间告知学校老师。
来源:红网
作者:周曼 陈思洁 杨艳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95/1525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