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度近视只是度数高一点,问题不大,是真的吗?

来源:红网 作者:岳江 柳瑶 编辑:李雅婷 2025-09-03 15:19:0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9月3日讯(通讯员 岳江 柳瑶)“近视600度以上,无非就是镜片厚点、摘了眼镜看不清,不算大问题吧?”生活中,不少高度近视者都有这样的认知误区。

长沙市第四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周清提醒,高度近视远非“度数高”那么简单,它会使眼球结构发生异常改变,进而诱发一系列可能致盲的眼底疾病,潜藏着眼健康风险。

高度近视为何会引发眼底危机?

我们的眼球像一个精密的“光学球”,正常情况下,视网膜、黄斑、视神经等组织紧密贴合、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清晰成像。而高度近视者(通常指度数≥600度,或者眼轴长度超过26毫米),随着度数逐年加深,眼球会像被过度吹大的气球一样不断“拉长”,同时会使视网膜、黄斑、视神经等关键组织承受巨大压力,进而为并发症埋下隐患。

高度近视会引发哪些眼底危机?

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者的视网膜会变薄,甚至出现裂孔,导致脱离。若不及时手术,可能造成永久性视力丧失。

黄斑病变:黄斑区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位,高度近视可能引发黄斑出血、萎缩,严重时,中央视野会逐渐模糊甚至缺失。

青光眼:眼轴过长可能影响眼内房水循环,导致眼压升高,损伤视神经,且早期症状隐匿,发现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损害。

而且,这些症状并非“老年专属病”,许多高度近视患者在青壮年时期就可能遭遇眼底问题,度数越高,风险越高。

高度近视者如何守护眼底健康?

不少人误以为成年后,近视度数就“稳定”了,但实际上,高度近视者的眼轴仍可能在成年后缓慢增长,尤其是长期过度用眼者。因此,即使成年,仍需注意:

1.控制近视进展: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2.定期检查眼底:每年度进行一次眼底严查,是最有效的手段,包括:

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清晰检测视网膜、黄斑的细微病变。

眼底照相:观察视网膜是否有变性、出血或裂孔。

眼压测量:可以筛查青光眼风险。

3.危险信号及时就医:当出现闪光感、视野缺损、突然视力下降等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检查。

如何避免近视发展成高度近视?

最关键的措施在于“防”和“控”,尤其要抓住儿童和青春期这一近视发展的“加速期”。

户外活动(首要措施):“户外”本身就是最好的“近视防控药”。每天白天保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自然光线的照射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有效抑制眼轴过快增长。

养成用眼好习惯:遵守“20-20-20”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就抬头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的地方至少20秒。

保持良好用眼姿势:遵循“一尺一拳一寸”的读写原则: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约为一尺(约33厘米),胸前与桌子的距离应约为一拳(约一个拳头的宽度),握笔的手指与笔尖的距离应约为一寸(约3厘米)。

减少电子屏幕时间:非学习目的的屏幕使用时间,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

均衡营养,少吃甜食:长期摄入过多糖分,可能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影响眼内房水渗透压,促使眼轴伸长;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如A、C)、叶黄素、锌、DHA的蔬菜水果、鱼类和坚果,为眼睛的健康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专业医疗干预: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软性隐形眼镜,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

周清提醒,近视的管理是一场终身“保卫战”。它需要的不仅是一副合适的眼镜,更是一份长期的健康意识和定期检查的坚持。别让度数定义你的视野,科学的防控与监测才能守护住清晰的世界。

来源:红网

作者:岳江 柳瑶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95/152521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