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5日讯(通讯员 李洁)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很多人认为劳累之后补个觉,或者周末睡个懒觉是“充电”的最佳方式,甚至有人认为,睡眠时间越长,对身体就越好。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湖南省康复医院提醒大家:睡眠并非越长越好,过犹不及,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
打破误区过长睡眠可能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科学研究表明,睡眠时间与健康风险呈一种“U型”关系。这意味着,睡眠过短(通常指少于6小时)和睡眠过长(通常指超过9-10小时),都与多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有关。如果你长期习惯于睡眠超过9小时,可能需要关注以下潜在风险:
1.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睡眠过长会扰乱心脏的正常节律和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心率减慢、血流不畅,增加患上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2.导致代谢紊乱:睡眠时间过长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谢,增加患上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睡得太多,身体活动减少,能量消耗降低,更易囤积脂肪。
3.影响认知功能:你是否有过“越睡越昏”的体验?过长的睡眠会让大脑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反而导致头脑不清、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的风险。
4.引发情绪问题:睡眠过长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有密切关联。过多的睡眠可能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情绪低落、精力不济,形成“睡得多-没精神-更想睡”的恶性循环。
5.头痛与身体疼痛:周末过度补觉后容易头痛,这是因为过长的睡眠会影响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如血清素)的水平,导致血管性头痛。同时,肌肉长时间不活动,也容易导致腰背酸痛。
睡多久才算“刚刚好”?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的建议如下,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老年人(65岁以上):7-8小时
成年人(18-64岁):7-9小时
青少年(14-17岁):8-10小时
学龄儿童(6-13岁):9-11小时
请注意:这只是普遍建议,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判断睡眠是否充足的金标准是:醒来后是否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能够保持日间的高效学习和工作。如果你每天睡9小时才感觉舒服,且体检各项指标正常,那也无需过分担忧。
提升“睡眠质量”比时长更重要
与其纠结于多睡1小时还是少睡1小时,不如关注如何睡得更香、更高效。高质量的睡眠应具备以下特点:
1.入睡快(30分钟内入睡)。
2.夜间醒来次数少(≤1次),且能快速重新入睡。
3.早晨醒来感觉轻松、有活力。
湖南省康复医院建议:
1.规律作息:这是最重要的法则。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要保持,以稳定体内的生物钟。
2.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凉爽。选择适合自己的床垫和枕头。
3.减少睡前刺激: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它们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
4.避免睡前暴食和兴奋:晚餐不宜过饱,睡前避免摄入咖啡、浓茶和酒。睡前可尝试听轻音乐、温水泡脚、冥想放松。
5.适度运动:白天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加深夜间睡眠,但避免在睡前剧烈运动。
什么情况下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存在以下情况,建议及时来睡眠门诊咨询:
1.尽管睡眠时间很长,但白天依然持续感到疲劳、嗜睡。
2.存在严重的打鼾、呼吸暂停(被憋醒)等症状,这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信号。
3.长期入睡困难、早醒,或认为自己存在失眠问题。
4.睡眠时间异常(过短或过长)并伴有情绪低落、焦虑或其他身体不适。
睡眠是健康的基石,但绝非“多多益善”。追求规律、高效的优质睡眠,远比单纯追求睡眠时长更有意义。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节奏,拥抱每一个精力充沛的清晨!
来源:红网
作者:李洁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97/15258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