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2月18日讯(通讯员 谢素姣 秦璐)2月18日,“雨水”来临,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随着雨水节气到来,大自然呈现两大变化,一是气温逐渐回暖,降水量开始显著增加;二是在降水形态上,雪花日渐稀少,而春雨愈发频繁。此时节依然处于风季,寒气尚未完全消散,风寒湿邪因此更为猖獗。若遭遇倒春寒,更是风寒交加,对人体健康构成不小的挑战。
雨水时节的气候特点与健康风险
雨水节气期间,气候特点显著,主要表现为冷空气活动频繁、温差大、降雨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天气多变,细雨绵绵,给大地带来了滋润,但也使得防寒保暖变得尤为重要。正如俗语所言:“雨水润物细无声,春捂涵阳防疫病。”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应当加强自我保健,注意防潮防湿。
在雨水节气到来之前,冬季的寒冷天气让人们习惯于穿着厚重,饮食也偏热辣,这容易导致体内郁火或痰热积聚。然而,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上升,这些郁热也随之外散。加之春风的助力,致病菌和邪毒更易传播,使得流感、脑膜炎、腮腺炎等呼吸系统传染病在这一时期易于流行。
春季的气候变化还可能对某些疾病产生不利影响,如心脑血管病、溃疡病、腰腿痛及精神病等。由于人体血液循环在春季变得活跃,高血压、痔疮出血以及女性月经失调等问题也更容易发生。因此,对于这些问题,人们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此外,雨水时节气温和气压均不稳定,也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了较大威胁。特别是冠心病患者,易因气候骤变而突发心肌梗死。医学研究显示,“倒春寒”期间的冷空气可刺激心脏,增加心肌耗氧和负荷,从而诱发心绞痛。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在此阶段不宜轻易停药或减药,而应保持警惕,加强防护
雨水时节的养生建议
“春捂”是古人依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养生原则。那么,“春捂”具体应该捂哪里呢?重点在于保暖下肢和头部,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中医经典理论指出,“头为诸阳之会”,因此,戴帽子正是春季顾护阳气、实践养生原则的具体举措。
在起居方面,考虑到“雨水有雨百日阴”的说法,雨水时节仍处于早春阶段,此时天气时暖时寒,气温较低,且昼夜温差大,湿度也有所增加。尽管气温不再像寒冬时那般严寒,但由于天气转暖,人体毛孔逐渐张开,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相对减弱。因此,人们不宜急于脱下冬衣,而应继续注重防寒保暖。对于头发稀疏的人群,也不宜过早摘掉帽子和围巾,以免受风寒侵袭,导致头痛或感冒。
春季三个月,人们应早睡早起,披散头发,在庭院中悠闲散步,活动肢体。这样有助于意志升发、心情舒畅,以顺应春季升发疏达、向外宣散的特点。散步、踏青等活动特别适合老年人参与,能够疏通气血、调节经络、舒畅情绪。不过,大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运动量过大。
中医认为,春季与肝脏相对应,此时肝气容易过旺,肝木旺则可能克脾土,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所以,在雨水节气期间,人们应注重补脾,调整饮食结构。同时,随着雨水时节天气渐暖、早晚温差增大,风邪增多且气候干燥,人体常出现皮肤脱皮、口舌及嘴唇干裂等症状,故应多吃新鲜蔬果以补充水分。
来源:红网
作者:谢素姣 秦璐
编辑:杨胜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6/52/1471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