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2月24日讯(记者 李雅婷 通讯员 武海亮)每一例成功配型都被视为“生命奇迹”,2月24日上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见证了两场爱心接力。两位年轻的捐献者——“90后”医学博士李赛和“00后”职场青年邱忠华,在这里完成了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捐献,为远在他乡的陌生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截止目前,湖南省已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1294例。
尽管来自不同的职业背景和年龄段,李赛和邱忠华都怀揣着同一个愿望:用自己的力量挽救一个素未谋面的生命。
李赛躺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病房内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鲜红的血样通过导管流向分离机,如同生命的火种即将点亮远方一位陌生患者的希望。
李赛:从忐忑到坚定,用专业知识传递希望
“感觉很幸运也很神奇,世界上有基因和我如此相似的人!”今年27岁的李赛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特种医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廖伟华教授。今年年初,李赛首次接到长沙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对成功时,他既意外又有点激动。“最开始接到电话的时候,我内心还是比较忐忑的,也是比较激动的。但是后面转而一想到可以挽救一条生命,我就不再犹豫,同意了捐献。”
李赛与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队伍的缘分,起始于本科时期一次偶然的契机。当时,当地红十字会在校园进行宣传,李赛和众多同学怀揣着纯粹的善意,献血并加入了志愿者队伍。采集过程中,他坦言,前几日打完针后会有腰酸背痛之感,但整体状况远比想象中要好,完全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大家不必对造血干细胞配型这类事情心怀恐惧,许多事情不能仅停留在未知与传言中。”
李赛说,即便身为医学生,他起初对该领域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在决定成为志愿者后,才主动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他同时呼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踊跃参与到拯救生命的公益行动中来,因为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为他人带来重生的希望。
而当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李赛觉得这是命运的奇妙安排,唯独自己被这份“幸运”选中,更像是远方亟待救助的生命选择了自己,这份难得的缘分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00后”邱忠华正在捐献淋巴细胞,捐完以后,他还要搭乘当日的飞机,飞到四川继续因捐献中止的出差工作。
邱忠华:两次捐献,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同一天,在同一家医院,“00后”的职场青年邱忠华也顺利完成了捐献,这次他是捐献淋巴细胞。
2022年10月,当时还在大学就读的邱忠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队伍,一年后,命运为他和一位血液类疾病的患者牵起了线。邱忠华既惊喜又紧张,他立即查阅大量资料,试图了解捐献对自身的影响。同时,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也向他详细介绍了整个采集流程。原来,他此前认为抽取骨髓液会异常痛苦的刻板印象并不准确,实际捐献过程仅需配合打动员针,随后进行采血与离析,对身体并无实质性危害。在与家人充分沟通并获得全力支持后,邱忠华毅然决然地完成了第一次捐献,成功为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
今年年初,邱忠华又一次接到了长沙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曾接受过他造血干细胞的患者需要淋巴细胞进行巩固治疗,希望他进行第二次捐献。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邱忠华这次更加从容淡定。他深知捐献对身体并无大碍,而患者正处于生死边缘,亟待救助。秉持着“大家在社会上都可能面临难处,若有机会助人渡过难关,义不容辞”的信念,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再次积极配合捐献。
专家: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快捷、匿名
“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非血缘的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无需骨髓穿刺,类似献血。”针对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行为的安全性的担忧,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主任徐雅靖教授用三个关键词进行了解读:“安全、快捷、匿名”。
徐教授指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采用皮下注射动员剂的方法,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以采集过程并不会对身体带来不良影响。供患双方严格遵循“双盲原则”,一年后经双方同意方可互通信息。“我们每一步都遵循最严苛的医疗标准,确保捐献者与受者的权益。”
经过数小时的采集,李赛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和邱忠华捐献的淋巴细胞将为两位血液类疾病患者带去新生的希望。这两位年轻人的善举,不仅展现了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和生命的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雅婷 武海亮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6/68/14726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