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多学科协作完成“脑血管搭桥+心脏瓣膜置换”序贯式手术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竹 廖晓波 编辑:周曼 2025-03-29 15:29:4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3月29日讯(通讯员 欧阳竹 廖晓波)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与心血管外科紧密合作,成功为一名同时患有严重脑部疾病和心脏疾病的患者,实施了"左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与"体外循环下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序贯式手术。据文献检索,这是世界首例将脑缺血血管搭桥术与心脏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成功结合的病例,为复杂脑心疾病的诊疗探索出全新路径。

脑心血管疾病复杂棘手 创新思维突破治疗困境

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短短半年间,该患者先后经历三次脑梗死。经检查,医生诊断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引起的分水岭脑梗死,即发生在脑的两条主要动脉分布区交界处的脑梗死。今年3月,该患者又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从当地医院转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治疗。

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急需接受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瓣膜置换术。但体外循环条件会引起全身低血压低灌注,结合左颈内动脉闭塞与近期多次脑梗死卒中史,患者于术中再发脑卒中甚至大面积脑梗死的风险非常高。

面对棘手的复杂病情,医院组织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提出了一个极具开创性的解决方案:先行左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保护性搭桥术提高左侧大脑半球脑灌注,待脑灌注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限期行心脏手术。

多学科团队“双向奔赴” 序贯手术打通生命通道

3月14日,患者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多学科团队通力协作、默契配合,患者术后顺利醒转,神经功能无任何异常。次日复查显示搭桥血管通畅、左侧大脑半球灌注显著改善,为后续的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17日,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平稳后,开展了体外循环全身麻醉下的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术。期间,医护人员全程守护心血管外科手术,实时监测脑电图波形变化和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等指标,以实现在脑缺血发生最早期发现异常信号,精确调整体外循环参数,实现了对患者脑灌注的“个体化”“精准化”保护。这种高难度的实时、动态监测调整,最大限度保障了体外循环低灌注状态下患者的脑安全。

术后患者神志清楚,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心功能较术前也有较大改善,成功度过了心、脑的双重生命危机。经医护人员精心管理,患者恢复迅速,神经功能与心功能持续向好。目前患者已顺利转至普通病房,在多学科团队的联合管理下康复顺利,即将出院。

“老技术”新应用 精准医疗解决临床难题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创新性应用是此次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此之前,这项技术主要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对神经功能的保护,将其应用于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中实时监测脑功能状态,经文献检索在国内外尚属首创。

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这一技术的功能应用已经从传统的"告知风险"发展为"主动预防风险",成为脑心同治手术的"守护神"。特别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是导致围术期脑卒中的主要风险因素。传统心脏外科手术中,医生难以实时了解患者脑功能状态,只能通过经验来调整体外循环参数。现在,将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引入心脏手术,手术团队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脑功能状态,个体化地调整体外循环参数,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精准医疗,大大降低了高风险患者的手术风险。

神经外科技术与心脏外科手术深度融合,开创了心脏外科围术期脑保护的新模式,为同时存在严重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疾病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以往,这类患者往往面临"顾此失彼"的困境:若先治疗心脏,则脑部风险极高;若仅关注脑部,心脏问题又可能危及生命。此次成功案例证明,通过精准的序贯手术和多学科联合,可以有效解决这一临床难题。

目前,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与心血管外科已合作形成了系统、成熟的"脑心同治"模式。两个科室已成功完成了多例同期或序贯模式下的脑心同治手术,包括数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冠脉搭桥术、一例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冠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一例颅内夹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胸主动脉溃疡覆膜支架植入术等。这些手术包括开刀+开刀、介入+介入、开刀+介入等多种复合模式,团队已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保持着极高的手术成功率和零致死致残率。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竹 廖晓波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7/63/1482737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