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科普如何借船出海?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帅才 编辑:李雅婷 2025-04-28 16:30:03
时刻新闻
—分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健康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公众每天接触到海量的健康信息,其中包含虚假、误导性内容。例如,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发布未经科学验证的养生方法、疾病治疗手段等,导致受众难以辨别信息真伪,注意力极度分散,难以聚焦于权威、科学的健康科普。另一方面,传统的健康宣传模式诸如纸质宣传册、简单讲座等形式,因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已难以满足现代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亟须寻找新的突破点和方法论。

目前,用户对新闻信息的细分需求越来越强,对医疗、健康等垂类新闻的需求度提升。新华社湖南分社以“视频化、产品化、话题化、系列化”为方向,推进健康视频节目《这样“才”健康》融媒体节目提质升级。采用“记者出镜+专家访谈+故事化叙事”形式,已形成“汛期健康”“中医养生”等系列IP,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

视频化、产品化、话题化、系列化促进健康节目升级

健康科普视频节目《这样“才”健康》聚焦群众关心的健康话题,每周播发2-3期节目,每期节目为1分到2分钟的科普视频,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新华网视频号、半月谈视频号、瞭望视频号、芒果TV等平台播发。已形成“传染病预防”“汛期健康”“中医养生”“体重管理”“心血管病防治”“肿瘤防治”等多个系列节目,成为医疗健康领域重要信息发布窗口。

我们关心年轻人的健康,聚焦年轻人关心的熬夜、吃辣等话题,策划了《两千年前的健身操走进大学校园》《吃辣还有这么多隐藏好处》等稿件有一定的“破圈”效果,收获了一批互联网的年轻粉丝。

2025年1月,我们聚焦流感防治问题中最受关注的三个方面,包括科学预防、发病特点和趋势以及重点人群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科普。近期,我们创新报道形式,联合总社音视频部紧扣“体重管理年”等健康国策,联动湘雅医院推出“体重管理”系列报道,采访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康复科专家,通过短视频等形式科普减重手段,全平台点击量近千万次,覆盖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芒果TV等平台。

把握健康传播的“五艘船”,借船出海做好健康传播

为了提升健康报道的影响力,我们总结了要把握五大关键因素,即时机、政策、受众需求、热点事件以及公共卫生事件,实现健康科普的精准触达。通过把握传播的黄金时机,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借助热点事件流量,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健康科普的影响力和实效性,突破传统健康传播的瓶颈,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健康传播体系。

时机之船:把握传播黄金窗口。时机是健康传播的关键要素,离开合适的时机,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以季节性疾病科普为例,若在流感季结束后才开展流感预防知识宣传,公众对流感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会大幅降低,无法达到理想的科普效果。因此,在健康传播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时机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突破口。

政策之船:提供权威支持。政策在健康科普中发挥着“指南针”的重要作用。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的健康科普内容,能够获得政策层面的权威性支持,提升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公众更倾向于相信与国家政策相契合的健康信息,政策导向能够为健康科普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科普内容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和信任。

受众之船:以用户为中心缩小信息差。在健康传播中,传播者需要了解受众的需求,了解群众最关心的健康话题。在健康传播中,需实现从“医生视角”向“患者视角”的转变。传统的健康科普往往以专业医生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为主,导致科普内容晦涩难懂,与受众实际需求脱节。而以用户为中心,聚焦受众真实需求,能够深入了解受众在健康知识方面的困惑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科普内容,提升科普的有效性。

信息差在健康传播中具有重要价值,受众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差距越大,其对科普的需求就越强烈。例如,慢性病患者在用药、术后康复等方面存在诸多误区和知识盲区,这些正是健康科普的重点方向。通过填补这些信息差,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同时也提升了科普内容的吸引力和价值。

分众传播策略是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有效手段。比如,做健康科普可以按不同疾病进行解析,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不同疾病开展专题科普,深入讲解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方法,满足患者和关注特定疾病人群的需求。还可以推出不同人群的健康科普,考虑儿童、老年人、职场人等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科普内容。如为儿童设计生动有趣的动画科普视频,为老年人制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手册,为职场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健康小贴士,确保科普内容能够精准触达目标受众,提高传播效果。

热点之船:紧扣社会事件策划新闻传播。热点事件具有强大的流量效应,能够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借势热点事件开展健康科普,能够显著提升科普内容的关注度和传播效率。在热点事件发生时,公众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传播相关的健康科普知识,能够事半功倍,使科普内容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更高的曝光度。

快速响应是热点事件策划的关键。在热点事件发生后,需迅速组织策划相关的健康科普内容。例如,在流感季重症案例引发公众对心肌炎关注时,及时推出关于心肌炎预防措施的科普报道,在公众关注度最高的时期传递科学知识。

公共卫生事件之船:在重大事件中担当“表达方”。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院不仅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是公众知情权的“守护者”。公众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时,迫切需要获取准确、及时的信息。医院有责任通过权威渠道,向公众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解答公众的疑问。

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实践场景广泛,涵盖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多个方面。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如新冠、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防控期间,及时向公众普及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治疗进展等知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应加强医媒联动,迅速发布相关权威信息,介绍事件情况、危害及应对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权威和流量并重,提升健康传播影响力

首先,提前策划与布局。制定年度传播日历是提前策划的重要手段。结合各个节点,如疾病流行周期、政策发布时间、健康日活动等,合理规划全年的健康传播内容和时间安排。通过提前策划,能够确保在关键节点有优质的科普内容输出,提升传播效果。

其次,权威与流量兼顾。在新媒体时代,挖掘流量密码是扩大健康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利用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结合权威的专家资源和科学的内容,制作具有吸引力的科普作品。通过创新的形式和有趣的表达,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同时保持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实现权威与流量的有机结合,提升健康科普的影响力。

再次,精准投递与分众传播。精准投递和分众传播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关键策略。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科普内容。除了按疾病和人群拆分外,还可结合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等因素,进一步细化传播内容。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受众,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方式,确保科普内容能够精准触达受众,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受众的接受度。

最后,进行效果评估与优化。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机制,对健康传播的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关注阅读量、互动率、转发量等传播数据,了解受众对科普内容的反馈和评价。同时,分析舆情动态,及时发现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评估结果,优化内容策略、传播渠道和方式,不断提升健康传播的质量和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健康传播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主流媒体的健康传播需要进一步探索传统深度内容与新媒体表达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健康科普内容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持续关注公众健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科学、便捷的健康科普服务。(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帅才

编辑:李雅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